Friday, December 29, 1995

報業淘汰賽的經濟分析

最近《東方日報》為了針對新出而銷量又蒸蒸日上的《蘋果日報》,把報價減至美國的give away水平(二元可算是每份報章的發行及零售費用,因此報章本身的收入是零)。此舉無疑把香港多年來報業的卡特爾(cartel)瓦解,引起無可避免的報業淘汰賽,緊張刺激兼而有之。若繼續下去,其效果很可能像美國各大城市那樣,綜合性的普及大報,只有一家獨存。這是因為文字內容是共用品(public goods),而一份綜合性報章大可包羅萬有。比較專業性的報章,如《信報》,則大可隔岸觀火,置身事外也。

在這次淘汰大賽的序幕中,有一件事前所未聞。那就是綜合性的《蘋果日報》,減價至四元後,天天以大字標題說明跨越九七不變。使《東方》在短期內難走回頭路,而其它綜合性的報章不能不因此感到夜長夢多。《快報》與《聯合報》在一星期內決定壯士斷臂,似乎是對前途如何有所肯定而下的決策了。

淘汰序幕開始了一星期(我下筆寫此之際),《東方》的銷量激增起碼一倍(三十萬份升至六十萬以上),而《蘋果》實際銷量雖然只下降百分之三(三十一萬至三十萬份),但潛在的下降可能達百分之二十(三十一萬份是印刷機不足的頂點,減價前供不應求)。假若從今天到跨越九七或更長的時間內,情況不變(銷量不變、價格不變),那麼鹿死誰手呢?(事實上,銷量會變的,因為以後還有壯士斷臂的情況,但報章價格可能不變。只要價格不變,鹿死誰手就有答案。)

這是一個耐人尋味的經濟學問題。朋友一般的推測,是《東方》勝。他們指出,這是一項斗錢多的淘汰賽,而《東方》的前、後台資金,似乎比《蘋果》的雄厚。他們又指出,《東方》銷量倍於《蘋果》,廣告不僅會增加,且收費大可提升。《蘋果》呢?在減價前每天廣告收入要增加五十萬元才可收支平衡,減價後每天廣告收入要多增三十萬元才行。但是,其它減價報章銷量大升,廣告可選的地盤有的是,如此一來,《蘋果》要在財政上打個「和波」,遙遙無期也。

對這個鹿死誰手的問題,我驟然聽來是同意朋友們的觀點的。但三天前的晚上,我坐下來拿起紙筆,以三十多年前學過的一套經濟理論引證,其結論是:《蘋果》會勝。

這理論說來,真的有點話長了。

十九世紀的經濟學大師馬歇爾(Alfred Marshall),因見「羊毛出在羊身上」而提出這樣的問題:牧人養羊,既產羊毛,又產羊肉,若二者產量有固定的比率,毛價與肉價從何而定?後來的學者,把這問題改得複雜一點。他們問:假若同一的生產過程中,獲得幾種不同的產品,而不同產品的比率不固定,致富之道為何?其答案是:幾種產品一起生產,每種產品的平均成本不可能知道,但每種的邊際成本是知道的;致富之道,是務求每種產品的邊際成本與該產品的邊際收益看齊。到了我們那一代,這理論有一點改進:在有交易費用(生產之外的費用)的情況下,每種產品的邊際成本與收益可以有差距,但其差距不應該大於其邊際交易費用。

一份報紙是一隻羊,但其毛與肉沒有固定的比率,而「報」價可算毛價或肉價,但卻非羊價(因為還有廣告的收入)。在有競爭的情況下,適者生存的條件,是毛與肉的邊際收益,要與其邊際成本相若。若有交易費用,這些「邊值」可以有某程度的分離,但不可以脫節而求存的。

是的,一份報紙,其實是多種產品的合併:紙張可多可少,印刷、設計可優可劣,新聞、評論、娛樂……各有各的變化,各有各的優劣與頁數的多少。在這多種產品合併的情況下,無論競爭如何激烈,是不能把一項重要的產品的邊際收益,與其邊際成本大大的脫節而分離的。

在報章行業中,從「邊際」的角度看,報章售價的收益顯然是與紙張及印製成本相連的。廣告收益與內容成本的相比較為抽像(內容的多少或優劣比較難於量度),但各項「產品」的邊際收益與成本還是有轍可循。如今《東方》等報章把售價減至零(二元只算是發行、零售的費用),而《新報》減至零下,其與紙張的邊際成本脫節之大,是遠超任何想像中的交易費用。在有競爭下,這些報章是不可能找到生存的均衡點的。(美國的give away,頁數少而紙質極劣,廣告多而內容少,否則難以生存。)

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看。在淘汰賽開始之前,《蘋果》似乎比《東方》略佔優勢。雖然《蘋果》的收入還不足以平衡收支,但這僅是時間(與不受政治干擾)的問題。那是說《東方》及其它綜合性報章的盈利遲早會下降。考慮到這個因素,把「報」價下降至零,就算《東方》的廣告收費能與增加銷量一起照比率上升,在收支上也不容易找到一個收支的平衡點。事實上,廣告收費是不能按銷量的上升率提升的。這是因為:一則是廣告的邊際價值會由於報章的增銷而下降;二則是大部分的廣告(及其讀者),都有階層及地區性。

《蘋果》在有虧損的情況下減價一元,每天再多蝕三十萬元。另一方面,在其它綜合性報章銷量急升之際,《蘋果》要增加收入大有困難,所以收支平衡並非易事。不過,我大約計算過一下,雖然《東方》去年盈利四億,但假若今天的報章售價持久不變,那麼《蘋果》收支平衡的機會,約比《東方》的大一倍。就是說,《蘋果》應該是減價中的第一家「守得雲開見月明」的綜合性報紙。

如果《蘋果》達到了收支平衡之後不再多求盈利,以減低廣告收費及增加紙張的方法來保持「平衡」,那麼目前大減報價的競爭者若不重整售價,遲早都要走《快報》或《聯合報》之路!

愚見以為,開始了的報業淘汰賽會繼續,但今天大幅下降了的價格不會持久。消委會主席陳坤耀建議港府立法阻止割價的行為,並說該會正草擬保障公平貿易的法例。然而就「市場認識」而言,消委會這樣做法,有待商榷。「公平」管制引狼入室,是沒有任何說得通的經濟理論支持的。


後記

如果當年《東方日報》堅持下去二元之價,本文的推斷是不會錯的。寫此後記之際(四月十三日),知道《蘋果日報》將於五月二日在台灣面市。那會是一場更大的報業淘汰賽,應該十分精彩。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