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pril 5, 2005

中國改革要順流而下

二○○四年二月十六日起一連三天在《信報》發表的《還不是修憲的時候》,是幾年來自己最滿意的文章。其中一個重點當時我沒有答案,今天還沒有,但多想了一年,問題是比較清楚了。

該文指出,中國發展的一個獨特之處,是地區與地區之間的競爭激烈,其它國家沒有見過。人與人之間的競爭激烈,商店與商店之間如是,工廠與工廠之間如是,而國與國之間的競爭也如是。但一國之內,地區之間一般沒有熱鬧的競爭——不是沒有競爭,而是不夠活力。中國是例外。今天國內的地區競爭自成一家,是工業發展得那樣快的主要原因。

很久前讀過一本名為《歐洲奇跡》的書,指出歐洲在多方面的驕人成就,主要是因為那裡的國家多,互相競爭,互相感染。當時我想,為什麼一國之內的不同地區不會這樣呢?把中國分成多國可能是個好主意,雖然政治上不能接受。然而,今天所見,中國一國之內,竟然有多國競爭的大好場面。這些年,熟知國內情況的,都知道什麼縣長市長等,或他們的下屬,天天東奔西跑,到處搶生意。好些非常聰明的合約安排,尤其是合資合約,顯然是在地區競爭中迫出來的。

前思後想,我認為這個重要的地區競爭發展,是由四個相關因素促成。其一是權力下放,由上而下。其二是這下放之前中國基本上沒有私產,彷彿是從一張沒有文字的地契起筆。其三是通過承包制把資產的權利界定下放,以層層承包的方法下放至省、市、縣、村、戶等。其四是承包的分帳(稅也)有一條鼓勵競爭的方程式。

今天,上述四項做得七七八八了,只是那關鍵性的方程式我搞不清楚。變化多,還在變,而我擔心的是可能變得抹殺了地區之間的競爭活力。調查不容易,有關的官員可能不理解,而就是理解可能不便說出來。如果只准我選一個人求教,這個人是朱鎔基,因為在他掌政下中國的地區競爭上升得最快。

順流而下,沒有外間的左右或自己的愚蠢失策,安定下來的經濟與政治體制會是怎樣的呢?每個或大或小的地區會成為一個有文化的經濟機構,區內投票會出現——這些早就浮現了。地區本身的體制安排會受到地區之間的互相競爭的影響。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民主或不民主的取捨於是由人民的選擇決定,這才是真正的民主。

加起來還會是一個國家嗎?當然是。北京中央掌握國防、外交、省與省的公共設施,再加上委任地方公務員(官員也)的權力,判斷他們的廉政與辦事能力,隨時調動,再加一些書記去監管,而書記也是可以隨時調動的。其它事項中央不管。

已經走得近,走得很近了。如果真的順流而下,我們有理由樂觀,期望在胡、溫任內可以見到一個地方權益與人民的生活民主由中央維護的政制。北京的領導人可以由全國普選產生嗎?沒有問題。這領導的權力只是那麼多,界定得那樣清楚,壓力團體見沒有餅仔可分就懶得搞政治了。

國家的憲法又怎樣了?容易寫,會是很短的。但地區的本身要有自己的地方法,可說是地方憲法,不能與國家的憲法有矛盾,但怎樣寫是由有清晰權利界定的地區競爭決定的。權力從下而上的民主憲法很難寫,更難實踐。中國竟然倒轉過來,讓權力順流而下,天意也。

(《與賴斯商榷》三之三)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