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pril 19, 2007

暗渡陳倉話物權

北京推出「物權法」,老外嘩然,都令人尷尬,其中同學傳來的、芝加哥經濟大師貝加三月二十六日的文章,顯出他沒有跟進過中國的經濟發展。奇怪是貝老兄沒有想到如下的邏輯:如果中國到今天才有物權法,那麼二十多年來的經濟奇跡從何說起呢!一九八一年,他不同意我推斷的中國會走私產與市場經濟的路。今天,他認為物權法會使中國的發展更上一層樓,但我卻倒轉過來,很有點擔心了。


不止貝加,高斯也沒有跟進中國,也看錯。高舉界定資產權利(即私產)的高斯,半年前對他的助手說:中國的神速增長看來是推翻了他的經濟思維。完全沒有推翻!中國經濟的發展確是靠界定資產權利起家。那是二十七年前,承包責任制在神州大地迅速蔓延,幾年間重複了歐洲數百年的私產形成的路,一九八五年我解釋得清楚。是的,什麼房地產證書之類在中國早就出現了,那不是物權法的產品是什麼?老外要到今天才看到神州的新大陸,慢了四分之一個世紀,物權豈非暗渡陳倉乎?


最近北京出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長達六十頁,其中有兩個要點,都不大重要。其一說,房地產的使用權到期,自動延續,要不要補地價或補多少則沒有提及。其二說,政府為了公用,可收回土地,會補償,但補償多少,從何算起也沒有說。換言之,北京出的是「彈弓手」,縱觀天下大勢,這樣做可以理解。


上述是說,除非政府要收回土地作公眾用途,地期自動延長。重要嗎?一小點吧。土地不延期,或補地價過高,整個經濟會立刻崩潰。北京不會那麼傻。另一方面,如果北京要搞死經濟,方法甚多,用不著瓦解物權那樣明確而又難看的,何況今天國內的物權不少落在有財有勢的人的手上。我擔心的是老生常談的好心做壞事,什麼福利經濟、最低工資、幣值提升、金融管制、政府壟斷,等等,那些不明顯的、間接地搞死經濟的法門。拿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貝加說,經濟發展起來的國家喜歡這樣做。他沒有說錯,以中國來說我希望他錯,兩年多前認為他錯的機會大,但今天看他是對了一半了。


二十多年前,到溫州一行,那裡的一些廠家問我意見。他們說自己的工廠是「僭建」的,地權不明確,只是搞清楚了不是他人的土地,故建廠,沒有政府明文批准的。他們打算聯手向政府申請地權,問我意見。我說不申請為妙,因為只要用得夠時日,土地的使用權就是他們的,無須打草驚蛇也。這建議可不是胡說。作研究生時,找尋論文題材,我在圖書館翻閱了多個國家的土地權利形成的史實,最常見的是誰用慣了,誰就是業主。


早些時,跟蹤了承包制的發展,我建議北京把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一九六九的研究,使我知道私有產權是不需要有所有權的。一九八八帶佛利民游中國,對他說出這建議。起初他有點懷疑,但當我舉出作學生時在美國購買汽車的例子,他立刻同意。當年在美國購買汽車,到銀行借錢,銀行是汽車的法定車主(legal owner),我是註冊車主(registered owner)。這是說,汽車的所有權是銀行的,使用權是我的,汽車的使用與享受,與我不借錢(也是法定車主)毫無分別。我跟著補充說:你說我的房子是你的我無所謂,只要你進入須得我同意,或使用要付我滿意的租金。斷斷續續地研討,到了深圳,大家同意,最佳的資本主義與最佳的社會主義是同一回事。


無可置疑,土地的所有權為國家所有,可以維護社會主義的形象。「私」字當頭,在中國的文化傳統是不容易接受的。這方面,高斯對中國改革的貢獻重要。他提出了以界定資產權利的角度看私產,用不著提及那個「私」字。八十年代初期,我察覺到北京的朋友不僅不反對界定權利,且最忌權利混淆不清。我在後來結集成書的《賣桔者言》、《中國的前途》、《再論中國》等文章中,用多個不同的實例,不同的分析,來來去去都在說那幾句,這裡那裡加進交易費用的考慮。侯夫子當年是識貨之人,發現了我那三招兩式的大秘密,我對他說:千萬不要給我說穿了!


重複又重複是推銷的一種法門,用不同的例子,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分析——重複同樣的理念,同樣的真理——應該較有說服力。不知是否過於樂觀,當年北京的朋友是不難說服的。今天的情況不同了。為人民幣的處理我不知重複了多少次,左分析右分析,重複到筋疲力盡,效果卻如石沉大海。可幸在這些重複中我找到了自己肯定的貨幣理論的真諦,他日把有關的文章結集成書,稱《五常說貨幣》,其中對自己思維的演進加上註釋,當可傳世。


北京推出物權法,貝加對中國較為樂觀了。我卻愈來愈擔心,有點悲觀的感受。不是很悲觀,而是在中國經濟改革的艱巨工程上,所有難關已過,餘下來的只是些重要小節要清理,再走幾步大功告成矣!可惜未富先驕,北京不繼續向前走。等了數千年才有這樣的機會,不大刀闊斧還在等什麼呢?


昨天同學傳來一些令人憂心的數字。今年三月份中國的貿易順差,從二月份的二百三十七點六億,下降至六十八點七億——下降了四分之三!一個解釋,是商務部正在考慮取消出口退稅,所以二月份搶先出口。時間上有點不合,因為三月份還可搶先。另一個解釋是人民幣兌美元上升,而對外貿易中國的廠家慣用美元結算,外國的訂單不少跑到越南等地區去了。不久前韓國某報道說,中國的「世界工廠」美譽將一去不返。難道他們春江水暖鴨先知?(與上年相比,三月份的出口升幅是記憶中最小的。)


資料及其它數據不足,還拿不準發生了什麼事。再等幾個月吧。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