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想像考
故老相傳的《千字文》是一篇文學傑作。很有點發神經,因為要用一千個不重複的字。年幼時我背誦過,比我年長的讀書識字的炎黃子孫沒有一個不背誦過吧。歷代書法家試書《千字文》是慣例。故事說南朝的梁武帝命才子周興嗣作《千字文》,一夕寫好,鬢髮皆白,當然不可信。找到的記載說:
「相傳,梁武帝蕭衍命周興嗣從打取王羲之一千字不重者編為四言韻語而成。《尚書故實》稱:『興嗣一夕編綴進上,鬢髮皆白……右軍孫智永禪師自臨八百本,散與人間。』既要不用不相同的字,又要從王羲之遺書中打出的千字組成,還要使之成韻,一夕而就,恐難盡信。許是讚揚周興嗣過人智慧與出眾的才華,才有此說。
「周興嗣(?——521)南朝梁陳郡項(今河南沈丘)人,字思篆。」
我賭讀者猜不中為什麼一時間我對《千字文》有興趣,要考查該文的來歷。據說《千字文》歷來有多篇,我的興趣是周興嗣那篇膾炙人口的名著。事情是這樣的,不久前我見到一個玉壺,很大的,自己認為不可能錯的判斷,該玉壺屬漢朝文物。絕對是:開門見山是漢白玉之作,舊了色暗,雕工精美,風格無疑問是漢,也篆刻說是漢。奇怪,壺上有非常到家的篆書刻上一副對聯,右刻「劍號巨闕」,左刻「珠稱夜光」。這是周興嗣的《千字文》的其中兩句,但漢朝的末日要比周才子早上五百年,是搞什麼鬼的?
當然,周氏大可套用五百年前的古人之句,譜入他的傑作,但我想到一件事,可能重要,就把這發現對一位也稱得上是小才子的江小魚說了,請他追查《千字文》來歷的典故。過了半天,小才子傳來他找到的數據,如下:
「有個流傳下來說是王羲之的書法,《王羲之臨鍾繇千字文》,真偽一直有爭議,八十年代中國還組織過鑒定,基本判斷為後人偽造。
「鍾繇是東漢三國時代的人物,漢朝滅亡十年後,他也死了。如果刻有『劍號巨闕,珠稱夜光』的對象是漢朝的,應該是東漢末期造的。
「那個書法上的千字文,有這樣的句子『宇宙玄黃。歲盈餘昃。列宿調陽。昆崗珠劍。垂蒙瞻眺。』我認為也是後人偽的。『宇宙玄黃』就是『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昆崗珠劍』是合『金生麗水 玉出昆岡 劍號巨闕 珠稱夜光』幾句的。
「但很可能鍾繇是寫過千字文的。而他的千字文,就包含『劍號巨闕 珠稱夜光』兩句。後來的周興嗣編寫千字文,就用到了前人一部分語句,包括鍾繇的。
「所以,這個對象說不定和鍾繇有關係。」
說到鍾繇,又是一個才子,了不起。這判斷是基於唐初高傲不群的孫過庭,在他的名著《書譜》中幾次提到鍾繇。令我印象深刻的有:「夫自古之善書者,漢魏有鍾張之絕,晉末稱二王之妙……」又有:「伯英不真,而點畫狼藉;元常不草,使轉縱橫。」是頂級的頌讚。伯英是張伯英,即張芝;元常是鍾元常,即鍾繇。我們今天沒有機會見到鍾繇的書法——打本不怎麼樣,不可靠。但鍾是漢朝末期的大家,名重一時,寫得出《千字文》不難相信。
問題是,小才子提出的可能是鍾繇的《千字文》,跟周興嗣的在風格與理念上格格不入,這裡變不出來,那裡擠不進去。我認為周才子的大名版本起筆絕妙,但愈寫愈差勁,到最後來得牽強,才子不才也。
這裡我要讀者品嚐周氏千文的第一段:
「天地玄黃 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 辰宿列張 寒來暑往 秋收冬藏
閏余成歲 律呂調陽 雲騰致雨 露結為霜 金生麗水 玉出昆岡
劍號巨闕 珠稱夜光 果珍李柰 菜重芥姜 海鹹河淡 鱗潛羽翔」
你道寫的是什麼?是寫大自然的規律。從二十世紀西方的科學方法看,寫的是經驗的規律,empiricalregularity是也。反覆重讀這段,你會覺得作者觀察力強,品味高逸,風格一致,而不論平仄只論韻腳的文體,是近於漢而不近於右軍之後的南朝,與周氏千文的後部的文風相去甚遠。所以我認為周氏千文的頭一段,可能大部分甚至全部是從漢人之作抄過去的。
這樣說當然是猜測,是想像,但如果猜中,其含義重要。早五百年是早很遠:意大利文藝復興的達芬奇是五百年前的人,你說遠不遠?這顯示著炎黃子孫的科學天分老早就了不起。我說過,中國因為「學而優則仕」,缺少了一個科學傳統,但沒有說過中國人缺乏科學的天賦。胡錦濤先生推出科學發展觀,從炎黃子孫的天賦看,有得搞,只是目前的教育制度不成氣候罷了。今天西安兵馬俑展出一把鍍上鉻的劍,那是比漢還要早的秦,而《千字文》的第一段,教的是科學方法的第一課。
為什麼我見到的漢玉壺會篆刻著「劍號巨闕,珠稱夜光」這八個字呢?巨闕是最好的劍,夜光是最好的珠,那麼漢代的玉雕當然是天下無敵的了。又是當時的經驗的規律!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