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老師的書法
拙作《六十賣字一幅》刊登了一幅自己的書法,讀者嘩然。它引起比較熱鬧的反響,並非因為我的書法有什麼了不起,而是文中數次提到書法老師周慧珺時,所用的代名詞是一個女性的「她」字。讀者顯然認為,「白髮空垂三千丈」的張教授,拜一個女人為師,大有新意,不免要問:周慧珺何許人也?
一些朋友要我立刻替他們介紹,也要拜周慧珺為師。但當我說周老師是上海人,身居上海,他們不免感到失望。
其實,在香港研習書法的人,大都聽過周慧珺這個名字。周老師是位五十七歲、身體有缺陷而行動不便的女士,以書法知名天下。她九年前出版的一本行書字帖,在國內暢銷數十萬本。我拜她為師,可不是因為她的大名,而是我研讀古人談論書法用筆之道,往往感到不清不楚,但看周老師下筆書寫,依稀覺得,她用筆的方法可能就真的是古人所說的那一套。
由於沒有錄像帶給我們示範米芾、黃山谷、王鐸等大師當年是怎樣下筆書寫的,今天的人學書法就如瞎子過河,無從入手。我們根本不能從市場上購得的書法入門書籍學到些什麼。研讀古時的高人偉論有點幫助。不過,那些言論有時胡說八道;有時高深莫測,不可理解;有時高談闊論,哲理多於實踐,真的要怎樣下筆才對,就閣下自理。差不多所有大師都同意,如何用筆非常重要——甚至可以決定一切,但他們可沒有說清楚怎樣「用」。
唐代孫過庭論書法,精彩絕倫,但孫前輩說的是怎樣欣賞書法,用筆之道卻諱莫如深。最有實用性的書法言論,出於米芾,但可惜他說得太簡潔,好像武俠小說中的什麼秘籍那樣,不是絕頂天才是無從問津的。
周老師自己學書的經驗也是如此。但她是個天才,能從古人的墨及言論中悟出用筆之道。不久前她對我說,古時的大師究竟如何用筆不能肯定,但她見以自己的用筆之法可以寫得出古人的字,也就算了。
周老師喜歡用純羊毫,筆毛越軟越好(軟毛變化多),毛身不長不短的。她的手指不把筆桿轉動(指一轉則筆力盡失矣),中鋒與側鋒並用(不用筆桿傾斜的側鋒,放膽下按後筆毛反不過來),八面出鋒——即是說,筆毛的任何一面都用到了。這個辦法讓書者下筆時在紙上把筆毛整理,其效果是有圓而美觀的線條。更重要的是,這樣用筆的重點,是盡量讓筆端在紙上翻騰,及容許筆端在紙上大力「刷」字,從而大幅度地增加了字的氣勢與變化,感情的表達就比較有深度了。
我跟周老師學書法,主要是看她怎樣寫,看得很用心,注意力集中筆端在紙上翻來覆去的變化。翻呀翻,刷呀刷,是很好看的。筆在紙上用力下按,筆毛像八字那樣分開,跟著提筆一拖,筆毛收縮回復原狀;起筆舒暢,收筆自然;一按一提,時快時慢,筆鋒左翻右覆,筆毛開合有節,彷彿是按著莫扎特的音樂在紙上翩翩起舞似的。周老師蘸墨不多,但一連寫十多個字後,墨枯至幾不可見,而筆毛還沒有散亂的跡象。如上的技藝,不親眼見到就不容易相信。我是因為見到周老師可以做得到而有信心學下去。五年後的今天,我自己大致上也可以做得到。
可能是個人的偏見吧。我認為周老師用筆的功力,當世無出其右。至於她的書法是否可以直追古人,卻是見仁見智的判斷了。個人認為,周老師的書法,美中不足之處有二。其一是她寫得太熟練(四十多年的功夫啊),而又對自己那樣苛求,因而缺少了一點「錯有錯著」的驚喜。其二是她不肯「亂」寫一通。本來周老師像我一樣,很喜歡徐渭那種亂來的字,就是不肯(或不敢)嘗試。反觀我自己,藝低人膽大,嘗試亂來,但總是亂得一塌糊塗,連自己也目不忍睹。亂寫一通而又不令人反胃的書法,是要有很特別(不一定是很高)的天分才可以寫出來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