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October 9, 2003

貝聿銘與查良鏞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看官,以上是明人楊慎寫的《臨江仙》,有點老土,也有點俗氣,但羅貫中把這首詞放在《三國演義》之首(一說是清初毛宗岡置於《三國》卷首),可見哲理是英雄所見略同矣。事實上,古往今來持同樣觀點的騷人雅士甚眾。北宋蘇東坡說:「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南宋辛稼軒說:「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清代孫髯翁說:「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凌虛,歎滾滾英雄誰在?」

我曾經說過,大江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卻淘不掉蘇東坡。別的不說,蘇學士為赤壁寫下的一詞二賦怎可以被淘掉的?不是說豐功偉績真的不可能傳世,而是說政治、武力、商業等成就多多少少有點空中樓閣,有點不著邊際,不容易捉摸,所以較為容易地被時間遺忘或被淘汰了。要傳世,可以捉摸的成就機會較大。你問我唐太宗有什麼大成,我第一時間的反應是他的書法非常好!不是說太宗沒有豐功偉績,而是不夠具體,有理說不清。這也是說,如果你要傳世,回報率最高的投資是找些具體的、可以捉摸的、比較容易界定成就的事項入手。

我提到這些,是因為在報章上讀到美國政府頒發了一個終身成就獎給貝聿銘。我想,貝氏當然受之無愧,但他名留千古,卻不需要有任何獎狀的支持。建築物十分具體,立於地上有目共睹,而整個二十世紀的建築大師中,充其量只有兩三位可與貝聿銘相提並論。是的,所有關於近代建築藝術的書籍,貝氏所佔的篇幅自成一家。雖說具體,容易捉摸,但有這樣的成就也確實令人拜服了。

還健在的炎黃子孫中,算是二十世紀的,以具體成就而肯定可以名留千古的,我想到兩個。一個是貝聿銘,另一個是查良鏞。能夠把武俠小說寫到金庸那個層面是個奇跡。我個人認為老查是應該獲諾貝爾文學獎的。要知諾貝爾的文學獎不限於文藝創作:昔日的丘吉爾、羅素等人獲該獎,但作品說不上是文藝。英語literature的含義甚廣,而老查在literature上的貢獻是沒有疑問的。可惜鬼子佬看不懂中文,而武俠小說翻譯甚難——就算有天才譯得天衣無縫,沒有少許中國的歷史文化基礎,鬼子佬不容易看得懂。很有點不公平,因為其它文化以譯作而獲文學諾獎的人數不少。

雖然一般地看,衡量準則有點不公平,但我還是認為以具體成就傳世,二十世紀炎黃子孫是被西洋鬼子比下去的。以人數的比率而言,我們更是輸得面目無光。二十一世紀看來是另一回事了。不是我們的天才突然多了起來,而是五千年來我們要到今天才有比較自由發揮的空間。

君不見,從小或年輕開始到外地求學的華裔學子,以人數比率論成就,一般遠高於當地的老外。君也不見,二十一世紀剛開頭,音樂就出了一個譚盾,一個郎朗,一個李雲迪,一個王之炅,一個黃蒙拉,一個陳佳峰……,都是中國大陸的。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