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February 27, 2009

經濟是老人的學問

前文《李澤楷絕技考》——這題目起得好——發表後,讀者反應不錯,但其中有看不懂我對「種票」的分析,這裡補充幾句吧。何謂種票?我的理解,是如果我要買五手電盈(每手約賺一千元),希望其私有化通過,於是分五個名字下注,作五個人投票,就是種票了。分頭下注就是種。法律上,有關人士(即李察那方)當然不能種,外間的「無關」人士怎樣種法律管不著。

從《壹週刊》提供的資料看,種票的行為頗為明顯,分析資料,不到一分鐘就認為不是有關人士種的,因為圖案不支持是他們的手腳。我曾指出有關人士種票是愚蠢的行為,但如果他們能種出可以瞞倒我的圖案,智商是比我高了。是好玩的世界,讀者不妨拿著該期的《壹周》,細看資料,猜猜為什麼我這個老人家作出那樣的判斷。

閒話休提。正在地球發生著的經濟現象很不尋常,所謂「毒資產」,從來沒有出現過,退休了九年我還是天天想。我著重的永遠是經濟解釋,雖然有時發牢騷大罵幾句。這些日子我比較注意他家的經濟言論──此前是少理的──同意的不多。為什麼有那麼大的觀點分歧呢?我想到的一點,是作為一門實證科學,經濟與自然科學有一處重要的不同:那是經濟要有很長的時日及經驗才可以有足夠的掌握,而其它科學可沒有這樣的要求。

好比地球上正在發生的不幸──金融之災導致的舉世財富暴跌──上一次出現是一九二九到一九三三年。這是當時經濟大蕭條起筆的震撼日子,其困境要到十年後的二戰才打掉,而二戰本身更是悲劇了。那是八十年前,當時懂事的、經歷過該大蕭條、切身地感受過的,要是今天還健在,應近百歲了。這些百歲老人中有多少個是經濟學者呢?就算是經濟學者,不是早就退了休嗎?可以說,懂事而又切身地體會到一九二九開始的震撼而今天還沒有退休的經濟學者,一個也沒有吧。任何實證科學對現象的解釋,要有事實的依據。昔日的大蕭條無疑遺留下來不少數據及歷史學家的描述,但經濟科學與自然科學不相同。自然科學可以單憑數字及客觀的描述而準確地讓後人知實情,不需要論感受。經濟科學呢?無論數據如何詳盡,描述如何客觀,個人親歷其境的感受重要。數字及描述的就是那麼多,讀到的感受跟親歷其境的感受可以有很大的差別,而感受出錯,分析可以闖禍。佛利民在生時對我說過幾次,對經濟感受不好的人不應該學經濟。

數據與史學家的描述不論,當年的大蕭條究竟是怎樣一回事我拿不準。在史實上知得遠比我多的大不乏人,但他們可沒有真的切身感受過。要理解今天面對的困境,大家都希望能溫故知新,但往事究竟是怎樣,要讀哪些書哪些文章才對,不容易取捨,免不了要用上自己的想像,猜測成分是無可避免的。

大家讀歷史,我個人的感受是昔日美國的工會、最低工資、福利經濟等的存在,對大蕭條的復甦有很大的阻力——奇怪是這樣看的人不多。希克斯認為昔日的保護主義大量削減國際貿易,是大蕭條難以復甦的主因。不無道理,但同樣看的人不多。蒙代爾認為政府大幅提升有錢人的稅率,是昔日大蕭條的致命傷,也不無道理,但認同的行內君子也不多。佛利民認為昔日的貨幣政策嚴重失誤,貨幣量沒有及時大幅提升。同意這觀點的人比較多,而這方面,目前美國的聯儲局可以做的都做了,困難是聯儲的貼現利率與銀行的借貸利率有很大的分離。可能最多經濟學者反對或有疑問的,是當年凱恩斯學派主張的、政府大手花錢刺激經濟的策略,但今天各國的政府都急著這樣做。美國副總統拜登說絕大部分經濟學者支持政府大手花錢,是看錯了那些人是經濟學者吧。

政府大手花錢可解目前之困境乎?我說過,如果不擔心會引起惡性通脹,當然可以,而資源的大浪費看來是無可避免的。中國比較幸運,因為國家正在發展中,應該做的項目多,浪費不會很大。目前正在美國大吵大鬧的,是凱恩斯的乘數效應(multipliereffect)這個話題,一般的估計不是那麼高,也有說如果算進浪費,這效應可能是負值。個人認為花錢「刺激」能搞活經濟的機會很渺茫,要搞活而不帶來高通脹,機會近於零。花錢刺激只能增加暫時性的收入,以心為心看世界,我認為在意識上一個人對自己用努力賺回來的錢,與政府樂善好施而分得的相比,對前途的看法很不一樣。沒有誰會因為收到政府派的不穩定的錢而買房子去。幾天前讀到為了防止樓價繼續下跌,美國政府要用資助的辦法來減少斷供的行為。沒有多大用處,因為只能阻慢跌勢,但跌勢不改。

說過了,發展了二百多年的經濟科學,今天很尷尬。讀到的學者言論要不是語無倫次,就是各說各的,不容易加起來,其中不少我不知所謂。總統奧巴馬起用的專家有水平,但推出來的政策卻又不像他們的學問。政治因素有多少影響我不知道,理論不夠清晰容易引起混淆,最頭痛可能還是大家對財富一下子暴跌的經驗不多,對大蕭條的感受不同,沒有誰肯定今天見到的是否大蕭條的來勢,而「毒資產」這回事,歷史是沒有出現過的。

經濟學我是懂的。從解釋現象的角度衡量,這門學問不值錢。純為興趣而在解釋上日夕思考五十年的人不多吧。我算是其中一個。這樣的人對基礎的理論不可能沒有充分的掌握,對概念的變化不可能拿不準。然而,遇到今天不能不解釋一下的金融災難,我恨不得自己萬壽無疆,能切身地體會到八十年前開始及跟著的發展。理論就是那麼多,複雜的歷來不管用,好用的概念其實只幾個,搞得通透要花時日,路程當然走過了。遇到今天的情況,有關的理論與概念,可用的,不難選出來。困難是任何推出的或可作解釋的假說,我們要找事實的經驗引證。我用盡自己昔日讀過的資料,加上數十年的不斷觀察,也不敢說自己今天的分析一定對。恨不得佛利民還健在。兩年多前他謝世時九十四歲,思想還清晰。不知他對今天的情況會怎樣看?

思想能力相同,際遇一樣,用功與耐力打個平手,經濟學是壽命長者佔優。數學可以很早有大成,因為可以單靠天賦。牛頓與愛因斯坦是物理的,二者皆在二、三十歲時曇花一現,足以驚世駭俗,不需要再研究什麼。化學及生物學需要很多實驗與數據,而這些數據不一定是自己研究所得,一般信得過。經濟的理論及學問的本身,遠不及自然科學那麼湛深,但驗證卻遠比自然科學困難。真實世界是經濟學的實驗室,學者無從調控,也難作試驗。觀察容易有偏差,而一般的數據皆有問號。是的,對經濟現象的判斷往往要講感受,而這感受一般要親歷其境。這是說,經濟學雖淺,但經驗遠比其它科學來得重要,所以條件相若,長壽者勝。

離開了美國的學術生涯二十七年,昔日認識的經濟學者朋友大多數還健在。我們這一輩的經濟學問與今天後起的很不一樣。然而,當我衡量昔日的學者朋友的論著,發覺自己不同意的分析愈來愈多。這顯然是因為二十多年來我觀察著的是地球的另一面,是不同的世界,現象的細節不同,感受於是有別,所以雖然年齡相若,從觀察與感受衡量,我是比舊同事們多活了好些日子的。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