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September 11, 2003

兩個費解的重要現象(二之二)

讓我先在這裡重複陳列上期數據的後一段,一九九七至今天的中國通脹(通縮)率與國民收入增長率,再加上九七至○二年的失業率:

先談零通脹(及通縮)與經濟增長持久地高達百分之八的現象吧。前文說過,如果考慮同期的產品質量大幅提升,通縮率與增長率會更高——現象更不尋常也。

以理論解釋,我接受費沙與佛利民等大師耕耘多年的貨幣理論:支持證據充實,而邏輯也是緊密的。問題是此理論在表面上與今天的現象有衝突。美國的貨幣量上升了多時,但經濟卻不見好轉,使佛老耿耿於懷,對自己多年的研究開始質疑了。我曾指出理論沒有錯,而是世界的局限有了很大的轉變。是正規的科學方法:當一個理論看似被推翻時,我們可以另尋理論,或保持理論,但把真實的約束(局限)條件再加審核。後者是我今天對佛老的貨幣理論的看法。

先從與中國現象有關的一個要點說起吧。佛老多年研究所得,是一個國家的通脹率在百分之二至五之間,可取,對經濟增長有助,但高於百分之五的通脹會有不能接受的其他效果,而低於百分之二則對經濟發展有害,不可取也。通脹率在二至五之間作為可取規律當然是大略的武斷,但我與佛老相交數十年,深知此公的天才、毅力與慎重的判斷,從來不空口說白話,他說的規律怎樣也不能漠視。

問題是佛老這個規律的判斷,是基於二十世紀的先進之邦。贊成回復到金本位的蒙代爾,曾經對我說古代的羅馬帝國與十九世紀的英國,在金本位制下,有過很長時期的物價穩定與經濟繁榮。史實支持這觀點。金本位的貨幣量由黃金的供應量約束,不是沒有通脹,而是通脹率低,大約在百分之一至二之間,低於佛老認為可取的百分之二至五。在金本位下的經濟繁榮,高增長是百分之三至四,一般是百分之二左右。是的,在昔日的金本位下,實質年利息率大約是百分之一至一點五。這可見中國七年來的零(或負)通脹而還有百分之八的增長率,是不容易見到的現象了。

佛利民與蒙代爾各持己見,不一定是有衝突的。蒙兄說的是昔日的世界;佛老說的是今天的世界。就當前的美國而言,通脹率在百分之二以下,經濟真的很頭痛。為什麼近於零的通脹率,昔日可取而今天不成呢?我的看法是西方的先進之邦,在二十世紀大興土木,搞福利制度,搞勞力工會,搞最低工資,等等,使市場的運作滿有沙石。通脹有一項功能:可以刺激一下經濟,使市場的運作轉得快一點。這好比一部火嘴不潔或機器生銹的汽車,加點汽油會行得通順一點。

回頭說中國的情況,我們當然不能說神州大地的經濟沒有沙石。沙石還多的是,但這些年來確實也清除得快。八十年代的產權結構大改革(主要是把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然後通過承包制推行私營的運作),跟著是放開價格及以年期出售房地產,跟著是外資湧進,國營企業自負盈虧……今天,國內的學校與醫院是掛國企之名,走的卻是自負盈虧之路,雖然還未走到可觀之境,但比起香港卻是遠為接近市場的運作了。有那麼多有刺激性的發展,中國的經濟是不需要有通脹協助的。

這裡順便說幾句中國的失業問題。大家都知道他們早期的失業數字有問號。一九九二年起他們把失業的定義定下來了。該年的失業率是百分之二點三,上升至去年的四點零。這是不小的升幅,但我認為是好現象。這幾年國內的農民轉業與因為國企改革而下崗之人甚眾。是無可避免的發展,十九年前我希望而又推斷會發生的。但轉業可不是一轉即業,而找到新職後往往還有一段時期轉來轉去。尋尋覓覓,免不了增加失業數字。這樣看,百分之四的失業率是偏低了,而神州大地還沒有多見動亂,證明市場確實有無形之手。


轉談工業產品質量大幅提升,這現象比零通脹有高增長難解得多了。想了很久,只是最近才靈機一觸,得到了一個比較可取的答案。幾項先決條件是存在的。一、落後或發展中的地區,其產品質量有上升的大空間。二、文化大革命期間,在大學選修數學及工程學的甚眾,促成了講規格、論量度的傳統,雖然不多用想像力,但對產品質量的進取有助。三、十年來國內的學子學得非常快,而電腦與互聯網的普及有很大的幫助。四、外資的進入帶來科技與重要的生產程序與方法的知識。這些對工業產品的質量提升有助,問題是好些其他地區也有,為什麼只有中國的質量提升得那樣快?

最近想到的解釋,正是前一個現象——零通脹(尤其是通縮)有高增長率——促成迅速的質量提升,而一九九七至今天,時間上剛好吻合。想想吧。有通縮,物價容易地下降。然而,工資向下調歷來有頑固性,英語所謂stickiness是也。工資下調不容易,要工人多用功增產嗎?真實世界的工業不是課本所說的,產出多少可以賣多少,而是要按訂單策劃,有約束。餘下來的間接調整工資的辦法是要工人提升質量。這種質量調整當然有競爭的壓力幫助,而在經濟增長率高的情況下,變作火上加油:物價下跌,但市場的壓力卻是工人加薪,產品的質量更被壓上去了。

讀者們老是問中國的經濟前景,這裡不妨拿出水晶球來擦幾下。我今天認為,如果中國的匯率政策不變,不出兩年其通脹率會回升至百分之一與二之間。北京不會拜佛老為師,容許百分之五的通脹率。百分之三左右應該是他們可以容許的極限。曾經滄海難為水,北京的頭頭對通脹有恐懼症。另一方面,因為外匯儲備多的是,控制通脹易如借火矣!國民收入的增長還可以保八嗎?沒有問題,如無意外,保八或以上起碼可以再維持十年。這不僅因為中國還在改革,而同樣重要的是工業產品已經打進了國際市場。工資與先進之邦相差那麼遠,我們不需要參考森穆遜的什麼生產要素價格相等定律了。

中國的人均收入將來有機會跟美國拉平嗎?也沒有問題,但一定要以實質收入作比較(purchasing power parity是也)。要多久呢?如果沒有戰爭或大瘟疫之類的禍害,而北京又沒有行差踏錯,能在三年內開放金融,我的水晶球說十八年。(其實是按日本的時間表打個八折。)

立此存照!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