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8, 2006

龍的故事

不久前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吳友富,建議重新建立國家形象,說「龍」被西方認為是一種充滿霸氣和攻擊性的龐然大物,對中國的形象不利,要考慮修改。一時間網上大吵起來。絕大部分網友反對改變以「龍」作為中國的標誌,但如果一定要改,網友首選鳳凰,次選熊貓,三選雄雞。

朋友,一個國家可以選國歌,或改國歌;可以選國旗,或改國旗;可以選國花,或改國花。如果需要我們可以選國獸,或改國獸。龍老兄可不是國獸,絕對不是,從來沒有人選過。牠是從炎黃子孫的文化發展中自己跑出來的,不請自來也。既非選出,無從取締。昔日文革革之不掉,他朝核彈炸之不死也。只要炎黃子孫沒有死盡,龍會活在他們的腦子中。

吳友富教授應該比我年輕,沒有在西方勾留過很久吧。我曾經在北美生活過二十五年,知道那裡的教育沒有說中國的龍是霸氣十足的。正相反,在無數的卡通電影或手繪漫畫中,中國的龍是可憐蟲:有時搖尾乞憐,有時像小丑,有時被小老鼠追得叫救命,有時是只腹大頭小的蠢東西,在肚子上用正楷大寫CHINA,被紅鬚綠眼的小個子侮辱得欲哭無淚——有時被戲弄得淚如雨下也。永遠是那副可憐相,但西方的孩子們還是喜歡牠,因為牠沒有吃過任何人。

我不想在這裡說不堪回首的往事。炎黃子孫自己不爭氣,龍於是受到無妄之災,被羞辱一番無可奈何,很有點活該。今天,炎黃子孫站起來了,老外於是思龍而生畏乎?若如是,也很有點活該。

龍無疑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象徵,代表著一種尊嚴,一種智能,一種活力。上古的龍是一條四腳蛇,在古玉件與古陶器中出現過不知多個千萬次。究竟那四腳蛇的形象從何而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我自己「考古」所得,不會被接受的,是恐龍在神州存在到人類文化開始之後,而龍可能從恐龍變化出來。這樣說,與西方恐龍專家之見相差二十萬年。但我曾經見到一件中國的小玉件,很古的,起碼數千年,形像是恐龍,錯不了。

數千年來,龍當然不是真有其物,其形象轉變過無數次。從四腳蛇轉為近於今天的龍,應該起於唐。大約十年前有人要求我鑒證一面銅鏡,圖案是唐,鎏金是唐,所以應該是唐。銅鏡上有條龍,十分精美,長的,瀟灑靈活,頭很小,足有五爪。只一次見到這樣的龍,所以當時我認為很可能是宮中專用的。幾年前有一幅據說是唐宮的書法拍賣,專家說不是唐,因為唐代還沒有那種紙。當我見到紙上淡淡地印著的龍,與那面唐鏡上的一模一樣,叫出聲來。

宋代的宮龍有大頭,還是足有五爪——寫此文時我正拿著一件宋定窯,細看上面的龍。眼睛、口、面皆難看,且模糊不清,想來是龍頭從小轉大的過程中的思維掙扎吧。我們今天常見的龍,大約是元代定形的。元代的龍足有三爪,明代加一爪,清代再加一爪,而後者是我們今天說的「五爪金龍」了。

是奇怪的文化。從上古的四腳蛇到今天的大頭五爪,不管經濟發展如何,中國的龍的形象變化,大變小變無數次,永遠是向威猛與瀟灑這兩個方向走。為什麼這樣,每一變代表著什麼,是湛深的學問,我不懂。

不真有其物,所以龍的形象容易改。重要的問題,是中國的文化歷來均質(homogeneous),保守,可以不改不會改。犀牛是個重要例子。此牛在神州大地絕跡了五千年,但我有一件龍山文化的黑陶犀牛,其形象與清代的瓷犀牛完全一樣,一絲不改。事實上,無論是青銅或陶瓷的犀牛形象,在中國從來沒有改變過。早就絕跡,但保存下來的形像一絲不改。

深入地解釋龍的形象變化,會使我們多些瞭解自己的文化吧。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