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October 23, 2004

與日本的經濟發展比較(二之一)

幾位教授朋友說,今天國內的網頁有一條規律:凡是讚賞政府的必遭痛罵;凡是批評政府的必被讚賞。是無聊的網上文化,希望主要限於網客,否則很頭痛。



不久前在這裡發表《五十五週年有感》,樂觀地看中國,朋友說,網客把我罵得厲害。不懂禮節。是一國之慶,該文我刻意地報喜不報憂。任何人生日,你可以什麼也不說,但如果說總要說點好話。這是禮貌,中外皆然。但在罵我的言論中,一些網客認為我說的—只要政策上不大步行差踏錯,中國大約會在十八年後追上七十年代後期的強盛日本—不可能對。他們提出種種理由,皆屬無知。讓我在這裡澄清吧。



首先要說的,是以國際幣值算國民收入作比較,沒有意思。這種比較胡來,而匯率只是其中的一個問題。是複雜的學問,這裡不說了。要說的是北歐的餐館,一杯白開水收費五美元,那麼他們的收入,以今天的匯率算,高出中國那麼多,是代表什麼呢?你願意讓我替北京「出術」嗎?如果讓我更改人民幣的匯率,讓我更改中國的稅收制度,也讓我更改國民收入的算法,以美元算,我可以容易地在一夜之間把中國的國民收入提升五倍!



一九五七年,赴北美途中,經過日本,代表父親的公司與日本仔談生意,因而參觀了當時工業正在起飛的大阪。與今天的長三角工業相比,當年的大阪遠為不及。一九六三年,在洛杉磯加大,老師艾智仁授課時望出窗外,見到一輛停泊的小汽車,問:「那汽車是什麼牌子呀,不知有沒有股票出售?」一位同學跑出去看看,回報是Honda(本田),班上沒有人聽過。一九六七年,多倫多大學的一位助理教授到芝加哥大學造訪,在飛機場租了一部本田。他和我一致認為世界上不容易找到更劣質的汽車。一九七六年,不少美國朋友說本田最耐用最可靠。去年聽到本田的人說,廣州產出的本田比日本的還要好。



一九五七年日本的製造業比不上今天的中國是沒有疑問的,而二十年後的一九七七,日本製造業雄視國際也沒有疑問。以人口算,日本是大國,而大國的經濟發展,重點永遠是製造業。一九七七年的日本,怎樣算也是經濟先進國家,先進之邦的國際機場滿是日本小孩子的旅行團。日本在二十年內追近美國的經濟水平,佛利民說過不知多少次,以之反證所有的經濟發展理論。一個眼睛看不見的日裔美國名教授(Walter Oi)當時對我說過如下的笑話故事。一位教授在課堂上講解比較優勢定律(the law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一位學生問日本的比較優勢如何,該教授衝口而出:The Japanese have a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everything!



既然在製造業上,今天的中國比一九五七年的日本高出那麼多,而日本能於一九七七年追近美國的經濟,我說中國只要不大步行差踏錯,十八年後會追近一九七七年的日本,不可能是水晶球出了毛病吧。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後期的日本,在國際上的相對優勢勝於今天。但日本是不幸的。一九七五年我帶孩子游該國,見到一隻蕃茄零售五美元,一粒葡萄零售一美元,就知道他們的經濟政策有大失誤。也是那一次,帶還不懂事的兒女在日本進午餐,是有花園的餐館,坐下來,看菜譜的價錢,立刻離開。這是我平生第一次這樣,也只有那一次。一九八六年,我說日本大勢已去。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