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anuary 13, 2006

中國的農業傳統

在《南窗集》寫了兩期關於中國農業,寫得用心,累了,躺在床上想著一個問題。五十年來中國的人口上升了很多,二十年來人均收入大幅地上升了,二者都含意著農產品的需求大幅上升,但為什麼農產品之價,與其它物價相比,還沒有大幅地上升呢?其它物品的產量無疑是大幅地上升了,不嚴謹的觀察與推理,顯示著農產品的產量也同樣地大幅上升。進口的農產品有增加,但考慮到其它物品的進口也增加了,加上可以想到的其它因素,總不能滿意地解釋農產品的相對價格為什麼上升得那麼少。再考慮到這些年農民轉到工商業去的愈來愈多,要解釋的問題變得更困難。



農業的科技有改進嗎?漁業及畜業是有的,但遍走神州,耕耘的方法主要還是古老相傳的那一套。有引進農業機械嗎?中國的耕地一般高低不平,不適用。我只在河北與東北等兩三個地區見到廣大而平坦的耕地,但機械不多見。在中南方,小型機車偶有,取代牛耕田,也不多見,見到的主要還是牛耕田。我不懷疑耕地的總面積是增加了,但開發成本奇高的梯田在中國早就出現,新開發的耕地不會多得驚人吧。



反覆推敲自己對農業的所知找答案。當年寫《佃農理論》,不僅掌握了台灣的農業資料,更重要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農業資料我知得很多,有著錄的差不多全部看過。後者主要是美國的卜賽教授(賽珍珠的丈夫)在南京大學勞師動眾,調查中國多個省份得到的詳細資料。那確是中國農業研究的黃金時期。卜賽的好幾位助手也為中國的農業著書立說,而英國有些專家也跑到中國來湊農業研究的熱鬧。除了這些及少小時對中國農業的認識,在美國我曾經小規模地染指林業、漁業、果業、種植業等,多多少少對這裡要分析的問題有點幫助。



是難題,而我只花了幾個小時想出來的解釋不一定高明,試寫出來給讀者考慮吧。有兩方面。其一,最重要的,是中國自古相傳的農業技術與知識了不起。不是我說的,卜賽教授與來自西方的一些專家早就這樣說。中國的手作農植知識把他們嚇得要命。例如水植的發明,水田與魚殖的交替輪植,植物與人的糞尿循環使用,川流不息地你養我,我養你,以及混合不同植物一起培植等技術,七十年前西方的農業專家驚為天才。當時跑到中國來的西方專家,歎為觀止之餘,說:「我們認為不能再增產的農地,在中國可以再增產。」炎黃子孫當年吃不飽,兵荒馬亂及跟著廢除私產是原因吧。



其二是我自己想出來的。因為耕地性質與西方的不同,中國的農植產品與西方的有別。單論蔬菜,中國人不容易在西方的市場找到喜歡吃的。說品味有別不對,因為西方人喜歡吃中國的蔬菜。耕地性質不同,手植蔬菜,以桶灌溉施肥,經過數千年的演進,品種的選擇就固定下來了。優質的菜心很好吃,西方沒有,因為他們的種植方法種不出來。



是的,在土地的農作使用上,中國的傳統知識,加上引進一點新的,容許遠比西方為大的供應彈性。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中國農產品的品種是數千年的智能與選擇淘汰下來的。地少人多,耕地高低不平,而梯田更是怪現象了。這些皆不利,但中國是個古老的國家,農民不蠢,傳統的農業智能應該是今天農產品供應彈性比我們想像的為高的原因。



不管怎樣說,發展下去,中國的農產品價格還要上升,政府補貼會擾亂目前發展得很好的市場秩序。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