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anuary 30, 2009

經濟專欄要怎樣寫才對?——新春閒話·之二

這些日子不少朋友問及我寫經濟專欄的法門,談談無傷大雅吧。始於《賣橘者言》,是四分之一個世紀之前開始操練的了。文字看來今天好,揮灑也較自如。但當年寫《賣橘》,牽涉到沒有人用中文寫過的產權及交易費用等話題,讀者容易有新鮮感。跟著論《中國》,巧逢開放改革,值得動筆的題材實在多。文字今天勝,文風今天變化多,境界今天飄渺,但題材當年勝。中國的經濟改革開始時的緊張剌激,歷史難得一遇,我躬逢其盛,學問剛好用上,不枉此生也。

在大眾刊物寫專欄,說不希望讀者多是騙你的。譁眾取寵不可能有多讀者,而跟自己的個性也不合。文章要寫得出自己才算到家!給讀者罵不壞,因為證明他們愛讀。分析經濟的文字不易讀,有時覺得讀者罵得太快,有時覺得讀者不肯多想。無論怎樣說,互聯網的發明是個奇跡。文章在網上擴散得快,而通過電郵,某些機構只按一下所有員工都收到。今天,各行各業的人都讀我的專欄,而我卻要向蘇東坡跪下來。蘇子當年什麼媒體也沒有,但記載說,他在生時已經名滿天下。怎麼可能呢?天賦蓋世無疑問,是一回事,而曠達與過癮的個性可能是更重要的另一回事了。

有份量的經濟專欄不容易寫得清楚明白,如果大部分讀者不懂就成為廢物了。當年為山木動筆,開頭幾篇不對頭,於是決定放開來寫,那是從《鄧家天下》開始的。該文讀者反應好,就繼續用同樣的風格寫下去。幾年後北京楊培新讀《賣橘者言》,說從來沒有見過經濟文章可以寫得那樣放,大讚一番,說是散文體云云。這些年中語的經濟散文成為風氣了。

經濟是一門科學,而在大眾讀物寫專欄,科學中似乎只有經濟學出現過。沒有悠久的歷史:第一個寫經濟專欄的可能是六十年代的佛利民。後來森穆遜跟進,在美國的《新聞週刊》與佛老梅花間竹,吵得熱鬧。今天回顧,儘管其後西方名家輩出,我認為以英語經濟專欄而論,寫得最好的還是當年的佛利民與森穆遜。可惜當時他倆有嚴厲的字數約束,不容易發揮,放不開來。

如下是我認為寫經濟專欄的要點,一些此前說過,一些沒有,混合起來粗略地說說吧。

第一點,說過的,是我察覺到一般讀者喜歡學,但不喜歡被教。要教的意圖是我認為經濟專欄寫手最普遍的敗筆。有膽拿起筆寫經濟專欄,通常是什麼教授或博士之類,以為自己懂得比讀者多,動筆時老是擺脫不了從上對下說話的意識。不一定明顯,但通常我只讀幾句就感受到。這大忌相當普及。高傲無所謂,讀者奇怪地容易接受;下教是另一回事,寫專欄不可取也。作者要把讀者拉近身邊,像對朋友那樣說話。聽來容易,但十之八九的經濟專欄寫手辦不到。好些寫手說不上有什麼學問,以教導的姿態下筆就更令人反胃了。放開來寫的一個重點是學問要廣博,閒話可以隨意地與正文混合發揮。

第二點,切忌磨斧。磨斧的文字讀得不舒服。不是沒有讀者,而是只能有一小撮相當固定的讀者。有些人就是喜歡讀磨斧文字。我不懂心理學,無從分析。我認為磨斧文字不夠大氣,廣泛一點看,讀者不愛讀,而這樣一來,傳世的機會就下降為零了。

第三點,是四十年前史德拉(GeorgeJ.Stigler)教我的。寫文章不要回應批評,不要反駁,也不要批評他家之見。史老兄當時是二十世紀中對經濟思想史研究得最深入的人。當時我剛發表了的《佃農理論》惹來不少爭議,好幾間學報的主編要求我作回應。跑去找史德拉問計,他的看法,是經濟思想史上從來沒有一篇批評或回應的文章可以留存下來,因為讀者要知道的是作者自己的想法,批評或回應是把自己的腦子降級了。後來讀到一位英國的數學大師的「自白」,看法一樣。

第四點,重視解釋現象。這是最困難的了,因為作者不僅要懂,而且要熟,也要懂得深入淺出地處理。一方面,寫經濟專欄不可能不涉及作者自己的價值觀,什麼好什麼不好的含意,或明或暗對讀者總要有點提示。但如果作者的價值觀沒有客觀推理的支持,文章就容易成為廢物了。另一方面,讀者是無情的,邏輯錯了,或沒有事實支持,或被事實推翻,他們不會忘記。不可能永遠不錯,問題是錯多還是錯少。再另一方面,讀者要知道作者對自己推斷的肯定性。模稜兩可或拖泥帶水的分析或推斷,不容易持久地欺騙所有的讀者。所以為了自保,我喜歡說明哪一點肯定,哪一點不是那麼肯定,又或者哪一點要看局限的變化如何。這是說,不要誇大自己佔有的推斷或解釋範圍,但如果不言佔有,推斷就顯得作者無能了。有時我喜歡鋌而走險,上蒼保佑,大致上過了關,但我懂得利用disclaimer,說明某範圍之外我是放棄了的。

寫經濟專欄不能不寫經濟解釋,而原則上,解釋得出就是推斷得到。沒有解釋力的經濟分析只是得把口,而如果解釋沒有推斷的功能,怎樣算也不到家。這裡的問題是讀者容易受騙,雖然作者不容易持久地騙所有的人。一般的騙術,多半不是刻意的,是作者只是說故事,沒有真的解釋什麼。這類專欄作品我一望而知,雖然一般讀者不容易察覺。

是的,寫有解釋或推斷力的經濟專欄,作者要不斷地從科學方法著手,每一步都要考慮可以被事實推翻的含意,頻頻考慮反證的實例。寫這樣的專欄文字,因為不是嚴謹的學術論著,概念要拿得準,理論要用得淺,但要很熟,也要想得很快。所謂到家,是要在一口氣寫數百字的過程中,作者能想也不用多想地一路堅守著基礎的理論與概念,沿途每一句都考慮到反證的實例,知道這些反證實例大致上不存在。這也是說,掌握基礎的理論與概念重要,推理熟得想也不用多想重要,對世界的多類現象知得多也重要。

想到一個認為值得動筆的經濟專欄題材,有半天的時間給你想,下筆要在三個多小時內寫二千五百字——這是我一氣呵成的寫法。於是逼著要博他一手,而又因為題材永遠牽涉到真實世界,內容一般超越在名學報發表的學術文章。沒有後者那麼嚴謹,也不用遵守什麼學術規格,但內容不能馬虎,因為有太多讀者監管著。至於是否在說故事騙人,還是每一步都通過科學驗證,長久一點看讀者會聰明起來,因為他們可從作者的推斷的準確性上作判斷。說故事,不推斷,因而不能被事實驗證的經濟專欄,皆低能之作也。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