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ne 13, 2006

再談《信報》

李察洽商買《信報》,變作馬拉松!幾天前《明報》大字標題說:「李澤楷再洽購,信報要求共管」。心想,「共管」如果免費提供,李察豈非執到寶?細讀內文,卻想,怎麼搞得這樣複雜了?

雙方都是朋友,不便過問。不知內情,旁觀者清,可以說幾句。處理《信報》應該是簡單的:這刊物面目明確,立場堅定,不能改,要改就不要買。有人說《信報》老化了,不合潮流。胡說胡說,大家拿出鏡子照照吧。《信報》的問題是山木夫婦淡出,要退休,沒有加碼增加篇幅好些日子了。在經濟刊物大有需求的今天,這加碼應該做,只是《信報》的面目不能改。班門弄斧,這裡提出加碼之法,想來山木夫婦不會反對。

首先而又最重要的,是按著《信報》的方針與原則,推出一個全面性的、足以立竿見影的「中國經濟版」。今天全世界都看著中國的經濟,吵呀吵的,但無論國內或國外,沒有哪份刊物提供我認為是及格的關於中國經濟的報道與分析。要搞出及格的,《信報》得天獨厚,有三個原因。其一是北京重視《信報》,認同他們的中肯面目。這樣,打個招呼換個面子,在國內採訪大可通容。其二,國內刊物報道經濟的雖多,辦得好不容易。還有些什麼「過濾詞」不能用,或這些那些不能說,或這篇那篇要批准,又或者身在其中,這句要磨斧,那句不敢說。總之左顧右忌,精彩而又中肯的報道就困難了。《信報》是香港刊物,這些顧忌一概免了。其三,《信報》進入國內早就暢通無阻,而我的直覺說,只要報道中肯、客觀,偶爾「越位」的報道,會因為《信報》是香港刊物北京不會管。

如果《信報》可以搞出一個有七十分的中國經濟版,國內的銷量會大升,廣告商樂於問津也。另一方面,今天外語報道中國經濟的觸目皆是,一知半解,說好說壞皆過於誇張。以《信報》的條件報道,成為國際中流砥柱的機會不少。

動筆分析中國經濟有二十多年了,算是個專家吧。在國內這邊封,那邊開,封封開開屈指難算,結算下來讀者竟然無數。這可見關於中國經濟的讀者市場非常大,而《信報》的通行證比我的靈驗得多。百無禁忌,我的原則簡單。永遠明查,絕不暗訪——一般而言,明查對方會直說,雖然偶有一些資料我間接處理——這與自己處理學術文章是一致的。有說錯的,也有看錯的,但沒有說過半句自己不相信的話。不懂得說,可幸在中國的話題上不需要說。要罵就罵,應贊則贊,但從來不小看北京,也不會一無所知地左批評右批評。我的經驗說,《信報》搞中國經濟版,有得搞。有趣的話題多得不得了,有關的可靠資料遠比我知的其它地方容易獲得;同樣重要是用不著說假話,半點鞋油也用不上。要的是懂得一點尊重,拿出一點誠意,分析要客觀——說錯了是無傷大雅的。這些本錢《信報》有的是。搞得及格經費不小,李察出得起。人材呢?給我五塊錢買一個名字吧!

還有兩項《信報》要改進的,容易。其一是我認為他們要加進一個綜合性的國際體育版。不是五顏六色大捧球星的那種,而是國際的體育報道,賽果的統計等。我察覺到,知識分子喜歡看國際體育消息,簡潔的,名字用英語原文算了。

其二,《信報》還可以改進不少朋友認為是目前香港最好的評論版。要提升稿酬,文稿要多點刪減。有資料支持的文字成本高:我曾經花四倍稿酬寫一篇過癮但不大重要的專欄文章。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