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ne 23, 2006

經濟學的傳統與主流(二之二)

當年讀經濟思想史,老師說,經濟是一門科學,要學理論學現代的算了,讀思想史是為了興趣,過時的理論沒有實際用途。後來芝加哥大學的史德拉也對我說類似的話。史氏是首屈一指的經濟思想史專家,也是當代的價格理論大師,這樣說應該有份量吧。

是誤導!經濟無疑是一門科學。學子今天讀物理不需要讀牛頓的原著,讀生物不需要管達爾文當年怎樣說。自然科學,前輩怎樣說,可取的,在今天的課本可以找到,不可取的早就被新理論取代了。經濟學者一般認為,學經濟也一樣。我不同意。如果四十多年前我不靠讀前輩的原著起家,在解釋現象這唯一的重要的一面我不會有今天的十分之一的本領。理由簡單。自然科學的理論驗證在實驗室從事,是對是錯容易有個了斷;經濟學的實驗室是真實世界,不容易拿得準,真功夫要靠很多微小觀察,要講多年經驗。

學經濟,讀古典或新古典的大師名著,學的主要不是他們的理論,而是他們對世界的看法與觀察力,以及他們在經濟問題上的思想範疇。他們的理論是對是錯不是那麼重要。今天,問一個名校經濟學博士史密斯說了些什麼,他會說:無形之手。還說了些什麼呢?他可能會說:專業產出會受到市場範圍的約束。再有其它嗎?沒有了,因為這位博士沒有讀過《國富論》。曾經反覆重讀《國富論》的人,會知道「無形之手」不是那麼重要。重要的是史氏的觀察力,怎樣看世界,以及他創立的「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系統思維。

當年讀李嘉圖,我學得的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推理方法,比後來興起的一般均衡理論高出不知多少倍。讀米爾,我學得的是拿一點擴散開去,也把多點集中起來。他的方法精彩,理論是對是錯不重要。讀馬歇爾,我學得的是怎樣這裡按兵不動,怎樣先動那裡,看看效果再作打算,以及他怎樣築成一個理論架構。懶得讀海耶克、熊彼得等人的作品:從實證科學的角度看經濟,這些人不懂,沒有什麼可以教我。

這就是了。拜讀前輩大師的原著,我要學的是他們的系統思維,欣賞他們的觀察力,倣傚他們怎樣看世界。學這些不僅要讀原著,而且永遠不會過時。至於什麼理論云云,基本上不是那麼重要。錯了嗎?無所謂,略為修改一下就可以了。事實上,所有經濟理論加起來只有一條需求定律,運用時要懂得怎樣處理局限條件的變化。不懂淺而簡單的理論,只懂深而複雜的,基本上不懂。這是今天的主流經濟學吧。

去年,曾任諾貝爾經濟學委員會主席的朋友,給我的英語論文結集下評語。他說我堅守史密斯的偉大傳統,自六十年代後期起發表的文章今天都成為經典了。他說我用簡單的方法去處理重要而又神秘的現象,推翻了成見,彷彿拿一把魔杖把通道打開。了不起嗎?不怎麼樣,我只是憑史密斯等幾位前輩遺留下來的偉大傳統,消化了,這裡改一改,那裡轉一轉,加上前輩當年沒有機會見到的觀察,隨意揮灑。像我最近解釋的中國地區競爭制度那樣困難的題材,是很少遇上的。

今天那所謂主流經濟學的困難,是從事者漠視傳統。他們因而不知道,除了魯賓遜的一人世界,所有經濟問題都是制度問題。可能怕外人認為不夠湛深,或要倣傚物理學家,他們以方程式從事,但問到這個那個符號代表什麼,十之八九不明確。用數據,搞統計,他們一般不管數據從何而來,也不知連帶的是些什麼現象。文章工整,變化生硬,既無文采,也乏趣味。

說過了,如果當年老師教的是今天的主流,我早就另謀高就。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