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October 12, 2006

天下無不散之筵席乎?(二之二)

從經濟持續有可觀增長的角度看,姑勿論像中國今天那樣的高速增長,歷史的經驗是天下無不散之筵席。奇怪,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持續增長的時日遠比二戰之後長久。中國漢、唐、宋的經濟史實我們知得不多,但清三代有一百三十多年的持續好時光,不是好得不得了,落後於西方的發展,但總算是差強人意的長時期了。

二千年前,羅馬帝國威風了幾百年,但後人有口皆碑的是該帝國的崩潰,梓澤邱墟也。英國二百多年前的工業革命,主要靠紡織機的兩項發明,名震一時,長達半個世紀。日本一八六八年起的明治維新,主要是私有土地引進了轉讓權,經濟迅速發展達四十年,雖然比不上中國今天那樣高速。蒙代爾曾經對我說,算長期好日子,西方歷史沒有長得過一戰前有本位貨幣制度的歐洲。蒙兄會同意,論增長率,昔日的歐洲遠不及今天的中國。

二戰後的經驗不同了:好景不常,盛筵難再。戰後的英國,復甦約十年就被工會拖住後腿,跟著被日本仔殺下馬來。美國得天獨厚,戰後美元幣值偏低(像今天的人民幣),大好時光近二十年。可惜前有韓戰,後有越戰,於今回顧,後者是dollar shortage轉為dollar glut的主要原因。也是二戰後,德國的復甦增長很經典,但也只有二十年——工會為禍也。

近代史實中,經濟算得上是高速持續增長的,最長期是日本,長達三十五年吧。二戰後的日本,經濟與科技的基礎遠超二十六年前開放改革的中國,加上有美國的鼎力協助,而外地的廉價勞力遠不及中國今天面對的那麼多。採用終身僱用制,員工分紅好景時遠高於工資,因而避去了最低工資及工會的蹂躪。可惜他們犯了兩項大錯:接受地主的壓力而禁止農產品進口;接受美國的壓力而讓日圓大幅升值。玩完——二十年前我是第一個說的。

底子不足,技不如人,但追得快,非常快,今天的中國彷彿七十年代初期的日本了。是奇跡,而考慮到昔日封閉的國家都踢開放波,地球增加了二十億廉價勞動人口參與競爭,這奇跡是奇上加奇了。今後怎樣看呢?我有一個簡單的看法,告訴你吧。

我認為今後十多年,北京的首要任務,是要鼓勵農民自力更生地改善生活,其它皆次要。或者說,只要中國的農民生活能自食其力地大幅改進,一般達到他們應該享有的小康之家,其它行業的發展會自適其適地找到好去處。倒轉過來,如果農民的生活搞不上去,那麼不管長三角與珠三角搞得怎樣風生水起,經濟整體怎樣也算不上有成就。要大幅改進農民的生活,任何人都懂得說,得把口,講了數千年了。

還好,經過數千年的黑夜,中國的農民終於看到一絲曙光。不要相信那些胡說八道的報告。這些年我在國內東奔西跑,左問右問,知道中國農民的生活急速改進,有五、六年的日子了。現場實地的經濟觀察,操練了半個世紀,無敵天下。農轉工或半農半工的非常多,僱用農工與工資皆急升,農地租金與產品物價也上升了,較差的農地常有棄置,而與農民傾談幾句,他們會送我拿不起的瓜瓜豆豆(我和太太當然以鈔票數倍市價回贈,朋友說農民比我聰明,懂得拋磚引玉)。

朋友,你要一下子大幅地改善農民的生活嗎?容易得很,有兩個法門。其一是完全禁絕農產品進口,我擔保其價格在數月內暴升數倍。可惜日本的經驗說,這是死路一條。其二是大手補貼農業。可惜這是擔沙塞海,耗盡外匯儲備也長貧難顧。農民的人均土地那麼少,不轉到工商業去上帝也救不了。

幾年前我寫中國農業政策,提出三個要點。一、鼓勵農民轉到工業去;二、進口農產品;三、增加農民的知識。趙老當時還健在,囑女兒給我電話,說完全同意我的三項建議。英雄所見略同也。

今天我提出第四項重要建議:把工商業的發展推到農村、鄉鎮那裡去。北京二十多年前就這樣說,但辦不到。今天看,成功機會相當高:這是近幾年珠三角出現的嚴重民工荒給我的啟示。想想吧,一年才有一兩次機會敘天倫之樂,願意離鄉別井謀生計的人愈來愈少了。另一方面,農業的工作旺季一年才三幾個月,淡季在農村鄰近兼職其它,何樂不為哉?我因此推斷,「月是故鄉明」是今後十年的中國工商業發展的大勢所趨。在公路等基建那方面,有北京的協助,做得快,做得好。然而,在其它方面,北京彷彿拿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令人歎息!

沒有奢望,我為中國農民祈求的不敢誇張。以今天的物價水平算,因為農居或住所相宜,一個農戶的小康之家,我要求的,是人均收入每月二千人民幣。只要維持最近三年的增長率,高於城市的,達到我的要求大約需要十五年。到那時,農轉工商,或半農半工商,餘下來的農民,化作全職算,只剩兩億至三億之間。耕者的人均耕地會上升,機械與科技會引進,農業企業化會明顯,而一元一斤蔬菜是買不到的了。物價指數不需要上升,但比起工業產品,農產品的相對價格會上升。

不苛求,但可以達到那小康的目標嗎?如果北京不行差踏錯——如果不拿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應該可以。但這是很大的「如果」。如下的困擾是現實的。

(一)北京不少智囊與外地的華人經濟學者,雖然一般出自名校,卻沒有學好經濟,尤其是貨幣的本質與理念,他們學深不學淺,沒有上過第一課。他們不知道貨幣的基本用途不是調控經濟,而是倒過來,為了穩定利率與幣值,經濟要為幣值而調整。這些前文說過了,但最近聽到的糊塗言論,是人民幣升值會迫使中國的工業走上高科技的路。發神經:一個工業家要走高科技的路,有本領的隨時可以加價,無須強逼。

今天人民幣兌美元或歐元偏低,而大幅偏低則源於外資湧進。然而,對亞洲一帶的廉價勞力國家,何低之有?中國農民要轉到工業去,競爭對手是那無數的工資比他們還要低的勞力。有一天,上蒼保佑,中國要把廉價勞力的低檔產品讓給他人造。但不是今天,十年後開始吧。到那時,中國的農民增加了知識,後浪推前浪,會把今天的工業科技推上一層樓。

(二)天天大嚷最低工資,而最近又開始學人家搞工會,對農民的自力更生有害無益。北京慈善為懷,喜歡這樣說;利益分子混水摸魚,其它國家早有前科。可憐農民,他們知識低,容易受騙,多半會支持這些會害了他們的政策。

(三)在宏觀調控下,由北京引導而起的某些土地房屋政策,反映著主事者的經濟感受近於零。不久前我分析過的限樓價不限地價、百分之七十限於九十平方以下,以及最近在江蘇推出的以「成本清單」來指導樓價等政策,雖然大有創意,卻沒有普通常識,分析本領得個零分。難道中國真的是那樣人才凋零嗎?我也擔心十多年來搞得了不起的地區競爭制度,會因為北京的土地使用政策亂搞而倒塌下來。

我沒有理由懷疑國務院要改善農民生活的誠意,但有理由擔心他們推出的政策,因為不明白經濟制度的運作與經不起團體或外來壓力,會得到事與願違的效果。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