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February 4, 2003

香港經濟困境與財赤無關

前些時在這裡發表《通縮與跌價不同》,解釋香港今天有的不是通縮,而是價格向下調整。該文指出,香港政府以為治理通縮就可以解決香港的經濟困境,是大錯。不拆聯繫匯率,香港幣值偏高,價格向下調整不僅無可避免,而且應該是這樣,調整得愈快愈有利。
幾天前與港大的一些舊同事進午餐,我說香港的經濟困境與財政赤字無關。他們立刻同意。既然幾位經濟學者那麼容易就同意,政府應該考慮一下。是的,香港的困境不是財赤,而是其他兩項。一、在聯繫匯率下,香港的價格(包括樓價與工資)太高,使香港失卻了競爭力。二、香港人對前途失卻了信心。

挽救信心,不是任何人或任何一組人,大聲疾呼或高聲叫好就可以辦到的。挽救經濟信心的唯一辦法是把經濟搞起來。目前,搞起香港經濟的唯一辦法是加強香港在國際上的競爭力,而這後者主要是減價。

九七亞洲金融風暴以還,經濟能捲土重來的亞洲小邦,首推南韓,而聽說泰國近一兩年來也很旺盛。這二者的匯率早已大幅向下調整,而南韓更減工資。日本本土經濟不振,但消費市場大有起色,主要是因為日本的資本家在外地投資設廠賺到錢,寄錢回家增加消費。這正如八十年代加拿大的溫哥華與多倫多的樓價與消費有起色,主要是因為港人移民加國,家長在香港賺到錢,寄錢到加拿大養家。

香港不幸的有聯繫匯率,目前不能拆。價格向下調整需要長時間,而公務員的高薪誤導市場,救市九招也誤導市場,阻慢了價格的調整。另一方面,香港的主要競爭對手是中國大陸。那裡的青年學得快,而香港又搞母語教學,真是一塌糊塗!

香港的基本困難是競爭力不足。價格過高不僅源於聯繫匯率,政府壟斷土地的供應與使用,大搞福利經濟,公立的醫院與學校的費用奇高。這些都阻礙價格向下調整,也阻礙了市場的自由運作。

基本問題是這樣的。如果香港目前沒有財赤,或甚至有財政盈餘,競爭力不會因此而加強。失業不會減少,虧蝕的商店或企業不會起死回生,外商或外資不會湧進,而決定轉移到國內的投資者,不會因為香港沒有財赤而留下來。沒有財赤有一個好處,那是外人對香港的評級會比較手下留情。有盈餘更有另一個好處,那是有較大的空間減稅。

減稅是重要的。這是多把錢留在市民的手上,加強市場的命脈。沒有聽過經濟不景要加稅的。

七十年代的美國是前車可監。要削減政府開支,唯一辦法是減少政府的收入。加稅適得其反:庫房有錢,要政府削減開支是不可能的事。

聽說香港有些經濟學者贊同政府加稅,是怎樣的經濟學了?找到一本經濟學的書或文章說經濟不景要加稅才加吧。不難明白,贊同要加稅的學者的薪酬是從哪裡來的?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