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February 20, 2003

香港優勢每況愈下

不過年多前,貿易發展局的梁海國說上海在二十年後可能超越香港,被某高官痛罵,說不可能。我忍不住替梁老弟補充:「如果國內解除外匯管制,大事開放金融,上海會在五年超越香港。」



解放以還,比起國內,香港確實大有優越性。是的,有半個世紀的日子,香港的生活水平,無論物質享受或言論自由,香港遠超國內是毋庸置疑的。



細想一下半個世紀國內與香港的關係,重點不是作為彈丸之地的香港的經濟奇跡遠超國內的民不聊生,而是香港的存在與大陸息息相關。一九四八年起大陸的難民湧至,香港政府忙於徙置,疲於治安,而同時又為身無長物但有商業頭腦的上海與潮州人提供了棲身之所。文人雅士也一時雲集,造就了金庸、梁羽生等小說大師。


六十年代香港的工業開始起飛,到了七十年代,成衣、玩具、手錶等大項目,其產量均為世界之冠。這驚人的發展竟然經得起文革的蹂躪:六七年的暴動,於今思之,猶有餘悸,而跟的政策是偷渡來港而抵市區的皆可留下。偷渡的人口暴升,香港都容納下來了。到了七十年代中期,香港連年的經濟增長率破了歷史紀錄。

八十年代,香港對大陸的貢獻重要。大陸開放,香港提供市場運作的示範,提供資金與科技,而更重要是提供各方各項的服務人材。是的,沒有香港,大陸的經濟發展不可能那樣快。一家便宜兩家,香港提供的賺到國內的錢。九七回歸的風聲鶴唳使很多人跌了眼鏡。香港的股價與樓價齊升,政府連年有財政大盈餘。公務員的薪酬,公立醫院與學校的經費都加得厲害。飽暖思行善,什麼綜援金、強積金等夾道而出。是的,到了九十年代,香港進入了社會福利制度。

九十年代中國大陸有三項重要的發展。其一,我說過的,是九二、九三年間通脹急劇,人民幣大幅貶值,但跟嚴謹地控制借貸,使通脹變為通縮。這一脹一縮使國內的物價、樓價、工資等遠比香港的低廉。其二,我也說過,中國的青年學得非常快,而又因為工資比香港的低很多,國內對香港的人材需求急速下降。其三是台灣與鬼子佬到中國大陸的工業投資,九十年代大幅上升。今天資金與科技引進國內,台灣與老外超於香港。這些是說,香港對大陸的重要性每況愈下。

還是回顧一下歷史吧。二戰前上海比香港繁榮。家母在一九三九年到上海一行,回港後津津樂道,說個不停,說上海比香港繁榮得多。這顯示上海的地理位置很可能比香港的優勝,而上海人工作認真的傳統,毋庸細述。上海會再超越香港是遲早的事。但香港人還可以想,被上海比下去沒什麼大不了,香港還可以是珠江三角洲的龍頭,對南中國的貢獻還是重要的。

然而,科技的發達削弱了香港的優勢。有兩點。其一是八十年代中期我察覺到,移山填海或抽沙加深海底的工程,再不用愚公來處理。今天的先進工程,可以划算地人造海港,使天然海港沒有昔日那樣重要了。加上今天的貨運,船隻是平底的,與昔日的尖底貨輪不同,其航行所需的海水深度不高。香港海港的優越性因而打了一個大折扣。其二是電腦互聯網及通訊的進展,一日千里,削減了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香港在經濟上對大陸的重要性會繼續下跌,還有另一個原因。回顧歷史,數千年來,中國要到今天才算是開始成功地工業化。不管毛澤東時期的政府統計數字怎樣高舉工業產出,「大煉鋼」是笑話,而中國的工業產品,老外先進之邦的市場沒有見到。今天的情況大為不同了。從加拿大到美國到歐洲到澳洲到日本,朋友們都說市場見到的日用品,大部分是中國貨。雖然是初步工業化,其瞄頭倒也出乎意料,是十年前沒有誰可以想到那樣快的。

一個大國是不可以不靠工業來搞起經濟的。商業、金融等行業只是為了減低交易費用而存在,本身沒有實物產出。靠農業生活得好,要人少地多。製造是神州大地唯一可以搞起經濟的出路。

不久前我和幾位國內朋友作過大略的估計,中國的農業人口已經下降至百分之六十左右(政府的數字不清楚),但還是偏高。然而,可喜的一面,是中國的工業發展有全面性。大家熟知的珠江三角洲與蘇浙一帶不論,從東北到華中到西南,其工業發展都令人刮目相看。我都去過了,替他們題過字,表演過書法。

上述的全面工業發展使北京、上海、廣州等名城大市失卻了傳統的相對優勢。不是說這些大市再不領前,而是在相對上沒有昔日那樣一面倒的情況。這是中國之幸。全面的發展是比較平均的發展,而我們擔心已久的、中國不同地區的貧富懸殊,要靠這全面發展的協助。不要以為我看中國看得非常樂觀,但對中國歷史有認識的人,例如華中的張培剛前輩,像我一樣,見到中國的工業全面發展也作了一口深呼吸。

在這個歷史巨輪的演進中,因為我數次提到的種種不幸,香港的相對優勢會跌得最厲害。漠視政府的統計數字(我喜歡這樣做),但求大略地對,二十年前我的估計,香港的總財富是國內的十分之一。今天,以金錢算,這財富比率下跌至百分之三,而以物價調整後,香港的總財富只有國內的百分之一。拿出水晶球,假設香港與國內的發展趨勢不變,香港的相對優勢大約每七年減一半。二十年後會怎樣不用細說了。

可幸是這種水晶球不可靠。遠看二十年,我認為香港還能超於上海不容易。不得已而求其次,能長久地保持中國第二繁榮城市的位置很不錯。以歷史的經驗作判斷,這第二位置不苛求。但香港要迅速地捨棄福利政策,價格還是太高,要減。幸與不幸,香港的主要競爭對手是中國大陸。工業不成,農業不成,以低價引進商業應該是香港最可靠的出路。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