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魯迅
讀《明報》副刊,見兩個名家專欄,樓上樓下,對魯迅的評價合不起來。樓下馬家輝對魯迅大讚特贊,樓上陶傑則大有保留。英諺云:有道理的人永遠是互相同意的。現在有兩大君子公開不同意,也就讓我來湊湊熱鬧吧。
「不和」事件的起因,是最近國內的青年在網上選舉「文化偶像」,魯迅一馬當先,名列前茅。我認為魯迅跑出不是爆冷或意外;我也認為若再選一次,我要賭的錢還是買魯迅。這點與馬兄之見應該一樣。但我自己不會投魯迅一票。這點則與馬兄大有出入了。
我不同意陶傑之處,是他說魯迅「文字沙石太多,缺乏文采」。我認為魯迅的文字很好、很好。可能是品味有別吧。我喜歡魏晉文章,尤其是王羲之那種打電報式的文字。今天的青年可能不知電報為何物,那是按字數收費的通訊,字數愈少愈高明。例如王羲之寫「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力不次,王羲之頓首」,這就是電報文字了。魏晉時代的紙價奇高,所以文字簡潔得可愛。據說魯迅先生也崇尚魏晉文章,英雄所見略同矣。
我認為魯迅的散文寫得比他的小說好,而他的舊體詩——「夢墜青雲齒發寒」——很了不起,也反映出他的確有才華。問題是他很有點不務「正業」,喜歡寫什麼打油詩來行家。指桑槐是他的看家本領,沒有聽過狄更斯或海明威等文豪會做這種事。
這是我同意陶傑的主要地方。魯迅的文字磨斧痕跡太重,看不出有廣胸襟,使人讀來不舒暢。文字可以喜、怒、哀、樂,甚至放聲大哭,但磨斧痕跡是大忌。翻閱洋洋大觀的魯迅全集,可讀的文字只是我這一輩少小時讀到的散文或小說。但這些只是「全集」的小部分,不少的是謾、諷刺、筆戰。據說魯迅先生到日本學醫只學了一年,看到日軍殺中國人的記錄映片就不再問壺了,回國拿起筆桿,「救救孩子」。有這樣偉大使命感的人,怎會有閒情逸致去寫那麼多冷嘲熱諷的無聊文字呢?
陶傑盛讚《阿Q正傳》,我又不同意了。阿Q被形容為一個目不識丁的無賴小丑。我不懷疑炎黃子孫有那樣的人,但肯定是少數。想當年,中國百分之九十是農民,而在二戰逃難期間我見到的眾多貧苦農民,沒有一個是阿Q。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天天如是,其刻苦耐勞是我平生僅見。當年我想,看不出有什麼值得生活下去的人,為什麼還要生活下去?我們不容易在地球上找到一個更能捱饑抵餓而又拚命工作的民族。這民族與魯迅筆下的阿Q相去甚遠。
不要誤會,我不是貶低魯迅。我恨不得自己有他的才華。
我不會投魯迅作為「文化偶像」一票,還有另一個重要原因。他對西方文化不大了了。莎士比亞的劇本,莫扎特的音樂,塞尚的繪畫理論……他似乎沒有問津。雖說東是東,西是西,東的可以不管西,但魯迅畢竟是二十世紀的人,搞文化,東的西的總要管一下。如果說不論時代,在炎黃子孫中選一個「文化偶像」,我會投蘇東坡一票。
「豈有豪情似舊時,花開花落兩由之」,是魯迅的絕句。陶老傑,這不是文采是什麼?魯迅先生的困難不是沒有文采,而是沒有花開花落的豪情罷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