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ly 13, 2006

中國制度再闡釋——覆蕭滿章

此前在這裡發表過四篇關於中國的地區制度的文章,主要是解釋為什麼地區之間的競爭會是那樣激烈,其它國家沒有出現過。這激烈競爭起於九十年代——我稱之為中國工業發展的第二階段,是中國經濟持續急速上升那麼久的主要原因。不要忘記,九十年代後期中國有幾年通縮,而考慮到同期的產品質量急升,大部分沒有算進物價,這通縮其實很嚴重。任何宏觀經濟理論都說這樣的通縮,經濟增長會大幅緩慢下來,甚至倒退。但沒有,當時的增長率還可保八,而把質量提升算進去,增長年率應在百分之十以上。是中國經濟奇跡的奇上加奇。我的解釋,是地區競爭制度發揮功能。

讀者對上述四篇文章反應好,但不少說不完全明白。蕭滿章也說只懂八成。蕭老弟的經濟學不簡單。他差不多凡書必讀,理解力強,跟侯夫子一樣,懂得判斷一個思想的重要性。他不完全明白,我要再分析一次了。轉換一下角度吧。分析其實是淺的,但非常複雜,因為牽涉到好幾方面的理念與論點,其中不少前人沒有說過。可以這樣說吧:要不是有關的幾方面自己剛好作過類同的研究,我不會找到答案。

還是分點說,這次出發點不同。

(一)蕭老弟與佛山李俊慧一致認為,高斯贊同我提出的農民競爭例子是他們開始明白中國制度的重點。那是一九六九年的春天,在溫哥華的一個漁業經濟研討會上,一位後來獲諾獎的朋友提出,公海漁業如果私產化,只能有一個業主,所以漁業產品之價會是壟斷價。我當時立刻反駁,說如果世界上的所有農地都是我的,我一定要分租出去給無數農民使用,農民互相競爭,所以農產品之價是競爭市場之價,不是壟斷價。高斯當時在旁,說我對,之後再說我對好幾次。我當然對,但不是淺的對,否則高斯不會想了許久還舊「對」重提。對得深,因為有不少陷阱,讀者要細心考慮,細心消化了。

(二)與上述的農民競爭性質有別,中國今天的地區競爭主要是招商搶客。外來的投資者他們待以上賓之禮,提供種種方便,在經費的局限下推出文化、娛樂、培訓等服務,重視六通一平等基建,而又因為工人不足搞不起工業,土地不值錢,他們對外來的工人是友善的。協助廠家招工他們做得起勁。這些是地區激烈競爭的手法,問題是為什麼這樣的競爭出現了。

(三)北京當局是大地主,擁有國家的所有土地。兩權分離。土地的所有權歸國家,使用權以承包方式判出去,其實是租出去,通過省、市、縣等,早期稱層層承包。時間我拿不準,但重要的地區競爭發展應該起自鄧小平一九九二南下之後,其中一個重點是土地的使用權落在縣的手上。

(四)縣與縣之間的土地劃分得清楚,而沒有土地的使用權等於沒有經濟權力。中央把經濟權力下放得多,下放得快。今天,除了外交、軍備、貨幣、縣之外的公共設施等,其它經濟權力基本是在縣之手(外間批評中國不民主的言論,一般顯示不識中國的制度)。中央與省上頭提供土地使用的規限,有彈性,縣對土地使用的決策有很大的周轉空間。

(五)一個縣可以看為一家商業機構,或公司,或企業,拿著土地做生意。有二千多個縣,等於一個大地主把土地租給二千多個農戶(不要忘記競爭性質有別),地區競爭是縣與縣之間,打生打死縣是主角。

(六)雖然中國的增值稅(指value added,不是capital gain)起自一九八四,修改算法是一九九四,我不能肯定什麼時候變為今天的明確是地租。今天的工業增值稅是地租。一個廠家到一個縣買地,付一個價買土地的使用權五十年,可以看為一個固定租金。除此之外,工廠產出要付增值稅,可以看為土地使用的「佃農」分成,有沒有錢賺也要交出。一個固定租金(買地五十年)與一個分成租金(佃農制度也)是世界所有大商場採用的合約形式,中國的安排不謀而合。因為增值稅是租,只要競爭廣泛存在,收得愈多代表著土地使用愈有效率。這與大商場使用的看法是沒有分別的。

(七)工業增值稅抽百分之十七是全國劃一的(解釋過為什麼要劃一)。縣留成其中百分之二十五,其餘上繳。這等於縣收產品增值的百分之四點二五。於是,一個縣下面與廠家分成,上頭與市、省、中央等分成。實際上,縣把增值稅的百分之七十五上繳,不管上頭怎樣分。上分成下分成,一律是佃農制。

(八)在競爭下,佃農分成可以達到最高邊際土地使用的經濟效率,是我當年推翻前人之見的一個要點。問題是分成率(稅率)需要變動,因為縣與縣之間的情況不同。增值稅(分成率)劃一不變使我頭痛了一年。後來恍然而悟,因為知道不同地區的工業地價可以從數十萬一畝下降至負值。一個縣投資九萬一畝(收地加基建)有權免費送出去,再不夠可與廠家分增值稅。縣不傻,可以從稅收分成賺回來。這就是馬歇爾註腳的再闡釋與補充:如果地價或地主投資可以有足夠的變動幅度,分成率可以不變而土地使用達到最高的經濟效率。

(九)任何人在中國投資設廠,原則上是與縣合資做生意。買地合約是一張合資合約。因為是佃農制,與我四十年前研究過的佃農合約一樣,作為「地主」縣重視投資者落本多少,用途是什麼,何時動工等。批評縣「干預」市場的言論是胡說八道。

(十)除了長三角與珠三角等吉地,六通一平的工業用地,差不多所有其它地區在地價上都要虧蝕。另一方面,只要交通好,蝕地價,窮鄉僻壤大部分可以從增值稅的分成再分成賺回來。如果北京完全不約束長三角與珠三角的農地轉作工業用地,從地價看,所有工業會集中於這兩區,其它地區工業莫問。長遠看,要鼓勵整體發展,北京約束長三角與珠三角的農地轉為工業用,難以厚非。

(十一)月是故鄉明,民工荒這幾年——尤其是珠三角——來得嚴重了。交通公路的迅速建造,加上地價的差距,是我推斷中國工業發展的第三階段會轉到農村去的理由。這種大勢推斷我從來不錯。

(十二)佃農分成是上連串下連串,但縣與縣之間不連。縣的生存要靠招商有法,分成是愈搏命愈分得多;縣的成就是企業成就,做得好有獎金;陞官不論,企業工作有成不愁市場不招手。這些加起來是競爭激烈的原因。

(十三)土地轉用途轉得八八九九時,工業招商到了一個均衡點,縣與縣之間的競爭招商會平靜下來。那大約是十五至二十年之後的事。到那時,競爭招商會轉弱,但制度的本身是競爭性的,增值稅制不變,競爭的重點會轉向產品增值那邊去。這樣的競爭路向是提升科技水平。不是說今天中國的產品沒有科技,而是科技的急速提升,會因為地區競爭產值提升而變得明顯。這是中國工業發展的第四階段,大約十年後開始吧。

說過了,這類大勢推斷,因為掌握了局限的轉變,我從來不錯。

(「中國未來」系列之十六)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