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變論(二之一)
很多人認為二十世紀是歷史上事件最多而又進步最快的。這世紀有兩次世界大戰,有前所未有的主義大爭議,有世界經濟大蕭條,有共產政制的推行與轉向市場的發展(包括產權制度大改革),而這世紀的後五十年,科技的進展比以往的五千年加起來還要可觀。
我是讀歷史的。我的感受是歷史的演變越來越快。比方說,二十年來中國的制度演變,在中世紀時代的歐洲恐怕要用上三百年。人口暴升了,訊息費用暴跌了,知識暴增了,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我們再不容易長期地欺騙很多的人。另一方面,為了圖私利,騙得一時且一時,或要維護眼前的利益,拖得一時且一時等行為是永遠存在的。花款可以很多,但墨守成規地維護根本上維護不了的情況,越來越不能持久。這不一定是說世界是加速改進了。任何人的理想都不容易達到,而就是達到了,因為人的自私,不一定可以維護。改進加速,改退也加速,這是我對歷史的看法。向前看,歷史的演變是還會很快的,但這要從歷史的時間算。
變得快,事情多。二十一世紀的世界不會比二十世紀寂寞。十多年前我說,因為參與國際競爭的廉價勞力急升(中國、東歐、印度、前蘇聯等地區的開放),世界經濟將會有大變。看早了三五年。不久前我說,世界正在大變中。但這大變只起步了幾年,來日方長。在國際競爭與日俱增的情況下,二十一世紀將會變成怎樣是個有趣的問題,有多個水晶球在手也不容易看得準。
預測與推測不同。前者要靠水晶球,我沒有,就是有也不懂得看。後者要靠指定的條件:在怎樣的條件下什麼會發生;條件的判斷有錯,原來的推測就作不得準。但有時某些條件及其轉變可以看得清楚,而以常理看,不容易或東或西地轉來轉去。這樣,大勢演進的推測可以很準確。
我說過,股票市場或任何短期的經濟波動,經濟學難以推測,因為需要知道的局限條件及其轉變太多,太複雜。但大勢的去向,比較長遠的,遠為容易。這是因為較為長遠的大勢是講大略,有關的局限條件比較簡單、明確,其轉變趨勢比較穩定,所以推測有轍可循。不容易,比較肯定存在的局限轉變不一定拿得準,而有時拿準了但不足夠。忽略了一項重要的局限轉變,大勢的推測可以全軍盡墨。但有時情況相當明顯,重要的局限轉變比較肯定而足夠;這樣,大膽地賭一手作推測就有吸引力了。
一九八一年我推測中國會走向市場經濟與近於私有產權的路,一九八六說加拿大的經濟不會在二十世紀復甦,一九八七年在《資本》雜誌發表《日本大勢已去》,一九九六年末與九七年初就兩次說香港會有十年以上的經濟不景,而這不景與九七回歸無關——這些都是有機會看準了重要的局限轉變,認為相當穩定而下的判斷。
奇怪的是,當我每次作上述的大略而又比較長遠的推測時,很少人——甚至沒有人——相信。我可沒有用水晶球信口開河,而是用簡單不過的推理,假設的條件差不多任何人都會同意,而如果同意差不多任何人都可以推出來。
今天縱觀天下大勢,如下六項的局限條件轉變是明顯而又比較肯定會持久的。這些是我推測二十一世紀的世界大變的基礎了。
(一)說過的,參與國際競爭的廉價勞力激增。這會使先進之邦有勞力工資下降的壓力。
(二)知識資產,以人頭算,也激增。天資這回事,是天生的,沒有先進或落後國家之分。落後的國家開放了,參與國際競爭,有飯吃的青年學得非常快。中國如是,而印度歷來盛產數學天才,其電腦專才這幾年有口皆碑。這是說,向前看,世界上有知識的人數會急升。這代表著知識資產的相對價格也會有下降的壓力。
(三)工資向下調整有困難。香港公務員的工資下調是格外困難的例子,而工會林立的國家也不容易。這是說,國際互通開放,以實質收入而言,同工同酬是早晚的事,但因為工資下調不易,長時期調整無可避免。
(四)匯率的調整也不易。一般國家喜歡匯率穩定,加上亞洲金融風暴的經驗與通脹的恐懼,先進之邦不容易接受以匯率大幅下調的方法來代替工資下調而在國際市場競爭。經濟學書本上常說的比較優勢定律,是基於物品換物品或舉世皆用本位貨幣制度才能成立的。不同國家用不同的貨幣,如果匯率調整有困難,在世界大變中上述的比較優勢定律不能成立。
(五)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期,我說因為此前封閉的國家開放,百廢待興,投資需求激增,長線利率會持久高企。今天我說,只要中國能維持低通脹率,舉世的利率會持久地徘徊於低位。
(六)比起二十世紀,二十一世紀不會有多大的主義之爭。這是因為差不多任何我們可以想出來的主義,在二十世紀已經吵過了。這含意著在對比下,二十一世紀的政治活動會下降。這也含意著在對比下,二十一世紀會重於經濟競爭。這也是說,只要沒有傻佬爆個原子彈,或再跑出幾個拉登,以武力掛帥的國家雖然有強人姿態,但國際上會被認為不識時務,要付出很大的政治金錢代價,使強人經濟受到損害。
上述的六項條件大致會持久,但第六項最後所說的「只要沒有」(原子彈與大恐怖)是我所學之外的話題,我無從肯定。
朋友,你同意上述的六項嗎?如果同意,你不能不同意世界會有大變。但變成怎樣呢?只要提出的六項會持久,推測不難,不需要讀過經濟學。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