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pril 15, 2003

匯率戰略論:間接的保值

高舉市場的學者一律贊成讓所有價格自由浮動,因為價格傳遞訊息,從而引導資源的使用。這是史密斯所說的無形之手了。需求或供應的訊息有變,價格跟著變,資源的使用隨之。管制價格,不讓其變,市場的運作就嗚呼哀哉!
只有一個價經濟學者不能不同意要有某程度的管制:幣值。幣值是貨幣與物品之間的相對價格。貨幣的存在是為了減低物品市場的交易費用。如果幣值不穩定或有大幅度的波動,物品的交易費用會增加。伸延到對外貿易或國際投資那方面去,匯率的波動也有增加交易費用的效果。沒有直接的本位制,穩定匯率與穩定幣值息息相關,要一起考慮。

上期提及,在直接的本位制下,一個經濟的貨幣量的增減不是由中央銀行調控的,而是由作為本位的物品的多少或市場對幣量的需求而決定。另一方面,間接保護幣值是由中央銀行調控貨幣量,從而調控市場物價的水平。於是,市場的物品可以看為幣值的本位,但這本位之價是間接的,是被動的,由中央銀行調控幣量來決定。大致上,這間接的保值也有兩種。

(一)傳統的中央銀行 中央銀行調控一個國家的貨幣量是大熱門話題,這裡不分析了。要說的是這調控不容易。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可靠性,而所需時間的估計,尤其是調控貨幣到調控物價的時間,不容易看得準。就是什麼才算是貨幣也常有爭議。

以央行調控毫無直接本位的貨幣量的最大好處,是國家有最廣闊的貨幣政策的調控功能。其壞處是準確的調控不易,而政治上的需要,壓力團體的左右,往往使調控失宜,弄巧反拙。

在央行幣制下,匯率的自由浮動最重要。好些採用這貨幣制度的國家試圖固定匯率,或只讓匯率在一個狹窄的空間移動,以外匯儲備的增加或減少來調控匯率。困難是這制度的貨幣政策往往受到政治及壓力團體的左右,容易發生如下的情況:貨幣量的供應與維護固定匯率不協調,炒家當道,使外匯儲備在三幾天之內輸清光。最壞的效果當然是引起外匯管制了。

在上述的央行制度下,貨幣政策與匯率政策是不能有衝突的。利益或目的不同,匯率不浮動則不能二者兼顧。維護匯率,舉棋不定,可以帶來災難性的效果。一九九七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就是例子。要成功地維護匯率,貨幣政策的功能在某程度上就要放棄。傳統的直接本位制與香港的聯繫匯率制是完全放棄了貨幣政策的功能,因而匯率可以安然不變。

(二)以守匯率為本的央行制 這制度從來沒有人提及,也不見經傳。似乎是今天中國的制度,但不肯定。感受上覺得北京是施行著這制度。不差,在某些情況下可能很好。

這制度是聯繫匯率與中央銀行運作的合併。用不著外匯管制。守匯率,但有少許彈性,央行(人民銀行)有某程度的貨幣政策運作,但沒有傳統央行的運作幅度。制度可行,甚至持久可行,其條件是外匯儲備要足夠,而後者的保障,是人民幣的官價匯率可以持久地略為偏低。向前看,中國是有這些條件的。

談戰略,從中國的角度看,應該考慮以守匯率為本的央行制加上一些變化。

(《匯率戰略論》五之三)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