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pril 10, 2004

中國的經濟是過熱嗎

中國開放改革二十多年來,我們久不久就聽到「經濟過熱」的描述,有恐懼之意。最近報載溫總理很擔心經濟過熱。不能肯定是指什麼。過熱的英譯是over-heated,經濟學行內很少聽到。聽過expansionary與contractionary,也聽過inflationary與deflationary,但over-heated少見經傳。

一個一無是處的經濟改革得宜,其增長率可以很高。一九七九年我說,如果中國改革產權制度,其經濟增長率可以持續幾年在百分之五十以上。到了一九八四年,廣東一些地區的幹部對我說,他們的每年增長率近百分之五十,過熱了,很危險。我回應道:「從零上升百分之一百還是零,從微不足道上升百分之五十還是微不足道,何過熱之有?」

經濟或國民收入或工業或農業生產的增長率,愈高愈妙,愈快愈好。溫總理今天擔心的「過熱」,不應該是指經濟增長得快,而是指通貨膨脹。恐懼通脹大有理由,但要坦率地說清楚,因為經濟的實質高速增長是大吉大利,壓而殺之愚不可及,但通脹是另一回事了。高速的增長不一定有通脹,而如果說明擔心的是通脹,經濟學有可靠的處理辦法。治理經濟也要講對症下藥。

統計數字說中國目前的通脹率大約是百分之三。但中國究竟有通脹嗎?很難說。通貨膨脹與物價上升不同。通脹一定有物價上升,但物價上升不一定有通脹。

通脹是指每一段時期有一個物價上升率(rate of inflation,重要是那個rate字,因為含意著per period of time),物價不斷上升,過了一些時日,促成人民大眾有物價會繼續上升的預期,於是未雨綢繆,採取本來不願意採取的投資與預防措施,希望減少自己在通脹受損,或希望從通脹中取利。這些行為增加社會的交易費用,對經濟整體有害。

不算是通脹的物價上升,是一次過或一次又一次地上升,上升後不會促成物價繼續上升的預期,人民不會採取「自衛」行動。你晚上睡去,早上醒來物價上升了一倍,而工資也上升了一倍,不預期再有變動,你無關痛癢,行動如常。如果你醒來物價上升一倍,工資收入不升,你只可大歎倒霉,但因為你不預期物價繼續上升,你只能忍氣吞聲,少吃點飯,減了娛樂,不會作出預防物價再升的行為。

今天中國的百分之三的物價上升,可能有通脹的成分,但大部分看來是物價上升,不是通脹。手頭上資料不足,但我這樣看有兩個原因。其一是人民幣與美元掛鉤,美元對其他外幣貶值,人民幣跟著貶下去,帶來了格林斯潘所說的其實是物價上升的進口通脹。只要美元不繼續貶值,喘定了,人民幣的物價也會喘定。其二,可能因為美元貶值或繼續貶值的預期,期貨市場的物價於去年十月上升了不少。這也是物價上升,不是通脹。

佛利民多年研究所得,是每年百分之五以下的通脹率對經濟有利。中國目前除了不是通脹的物價上升,通脹率低於百分之三,不是要壓制經濟增長的時候。至於貨幣量增長得快,可能是實質經濟增長率高之所需。

恐懼經濟「過熱」看來是太早了。有很多其它問題溫總要從速處理,手起刀落。但基於我資料不足的看法,通脹目前還不是問題。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