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pril 1, 2004

從葛拉森的謬誤說一國二幣

最近一連幾次有讀者無理取鬧,說我的經濟分析錯、錯、錯。錯是人之常情,但胡亂地批評一個專家而希望把自己的身價提升很有點那個。很不幸,這是網上的文化,是負面的研討。不敢說在邏輯推理上自己不會錯,但錯得那樣容易嗎?數十年的勤修苦練,天資再差也不容易給沒有修煉過半天的找出錯處來。

話說好幾年前,我發表了《荒謬的定律》,指出十六世紀英國葛拉森爵士(Sir Thomas Gresham)提出的劣幣驅逐良幣的定律,是大錯特錯,邏輯不通,也沒有史實的支持。該定律說,金幣有新有舊,新的完整無缺,舊的給人磨掉小量金。市場的人於是只用舊的劣幣,新的良幣不再在市場流通,被劣幣逐出市場也。最近某君長篇大論,說我錯,葛拉森對。對在哪裡呢?且看我的簡單分析吧。

(一)貨幣如果有良、劣之分,一定有固定的兌換率。如果兌換率自由浮動,二者同樣可取,就不會有優劣之分了。

(二)有固定兌換率而產生的良、劣二幣,購物者當然要以劣幣購買,但出售者會接受嗎?會接受,但劣幣之物價一定要提升。正如昔日國內有人民幣與外匯券,兌換率是一兌一的固定官價,前者劣,後者良。在市場購買荔枝,同價人民幣買一斤,外匯券可買斤半。

(三)以外匯券(良幣)作人民幣(劣幣)使用的是傻瓜,但如果有訊息費用,這種傻瓜存在。例如昔日的西洋鬼子暢遊神州,不懂得門路,就以外匯券作為人民幣使用。這是以良幣驅逐劣幣,與葛氏之說相反。同樣,有訊息費用,劣幣也可以橫行,例如假銀紙(劣極之幣也)有人製造。但這些訊息費用促成的現象不可能普及,也不是葛氏關心的局限。

不明白為什麼葛氏的顯淺的錯,要等四百多年才由我指出來。可能因為經濟學者歷來不重視葛氏的定律,只在茶餘飯後以之作為笑談。看到皇帝新衣的傻瓜不會那樣多吧。

去年聽到香港要搞人民幣中心,容許人民幣存款,就立刻為文,把葛氏定律倒轉過來,說人民幣(良幣)會把港幣(劣幣)逐出市場。港幣與美元聯繫,人民幣與美元掛鉤,港幣與人民幣的兌換率於是被固定了。但人民幣之勢甚強,不少專家天天在說人民幣將會升值,香港的傻瓜甚少,要存款,可以自由選擇,當然是選人民幣而不選港幣,何況後者的銀行利率近於零。

我當時心裡高興,因為如果人民幣真的是香港的自由選擇,毫無管制,國內的外匯管制怎樣也守不住。殊不知幾天前見報章上的大字標題(沒有讀內容),說香港作人民幣中心要推遲云云。掃興之至也。心想,有兩個可能。其一是北京還是認為解除匯管不能急進,這觀點我反對了二十多年,不談也罷。

其二是任老弟不想見到人民幣淘汰港幣。這是不對的。一國二幣不成體統,何況今天人民幣在國際上受到尊重,炎黃子孫到處喝采,我看不到港幣還有存在的理由。另一方面,任老弟留在金管局是大才小用:他應該參與處理中國四千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的投資。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