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pril 17, 2004

要開放農產品進口

十八世紀歐洲興起的重農主義(physiocracy),今天在神州還是餘波未了。民以食為天,重農主義主張一個國家的農產品要自供自給,不能依靠外人,反對農產品進口。牽一髮而動全身,所有外貿都受到某程度的反對。保護主義被伸延到工業去,重農主義是前身。



史密斯之後二百多年的經濟學發展,理論邏輯與事實驗證,都強烈地否決了重農主義的思維。有些國家,如日本,歷久地反對農產品進口,不是有理論的支持,而是大地主要維護高地價政策。然而,在言論上,今天還有些國家要保護農業,不盡量放寬農產品進口,說是為恐有什麼風吹草動,又或有什麼政治、戰爭,本土的農業不能自供自給會招來大禍也。



這種恐懼不難明白。戰爭會導致農產品的供應下降,是事實,但除了武器,戰爭是會導致所有產品的供應下降的。歷史說,除了內戰(像太平天國),戰爭導致生產下降,比率上農產品下降最少。另一方面,政治上的禁運,因為供貨商有利可圖,走私的門路多得很,而農產品是絕少被禁運的。



齊家治國,當今之世,一家之內,我們不可以靠在露台種菜,在下底養雞,要女兒、媳婦織布、裁衣,而還可以生存的。我們要靠專業分工合作,然後在市場貿易而生存。二百年前馬爾薩斯的人口論大錯特錯:今天的人口上升了不知多少倍,但生活水平也上升了不知多少倍。市場貿易被大幅壓制,民不聊生在所必然,昔日共產中國的經驗不堪回首。



一國之內的貿易重要,國與國之間的貿易同樣重要。後者多加一重政治,不幸,但農產品是絕少受到國際政治的影響的。



我說過,因為中國的人均農地面積太小,採取讓大量農民轉往工業的必須路向,農產品是不可能全部自供自給的。但我的觀察,主要需要進口的是稻糧——其它的急需時本土可以產出,或者不吃也無妨。但稻糧真的是那樣重要嗎?



朋友,想想吧。不管科技與知識的進口(有互聯網,禁運「知識」不易),只談物品進口,看今天中國的形勢,你會把稻糧的重要性排第幾呢?我把它排第三。第一是石油:中國土產的石油遠為不足,如被禁運,中國的工業發展很頭痛。第二是鋼鐵原料:中國土產也不足,如被禁運,工業不振,而高樓大廈也不容易建造了。第三才輪到稻糧:被禁運而市價暴升,吃蕃薯其味無窮也。



在石油、鋼鐵原料與稻糧這三項重要而又需要進口的物品中,稻糧有最多外地競爭供應的國家。石油產出主要是中東,鋼鐵原料澳洲得天獨厚,稻糧的供應者屈指難算。中東糾紛頻頻,政治複雜,長遠而言,石油看來是中國發展的一個問題。我的政治智商是零,不敢多說。澳洲的幣值上升,對中國萬分感激,據說那裡有足以供應舉世數百年的鋼鐵原料。稻糧除俄、美、加外,柬埔寨一帶可以一年之內輪植三稻。



縱觀中國的先天局限條件,我們不容易想出比輸出工業產品換取農業產品更合算的生計。今天的中國,一個農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其人均收入據說是每月二百多元人民幣。這個農民只要花幾個月學得一門手藝,在工業或建築業的收入會上升兩倍以上。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