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忘記貨幣的基本用途
貨幣的基本用途是減低交易費用,沒有其它。想想吧。沒有貨幣,市場以物品換物品,兩隻雞蛋換一杯咖啡,麻煩兼頭痛。積累財富,股票之值以貨幣算,房子搞按揭也以貨幣算,比沒有貨幣是另一個天地了。
因為貨幣的存在而節省的費用——交易費用——大得驚人。昔日國民黨營私舞弊,關金、金元券、銀元券之類搞得一團糟,通脹天文數字,但市場還有人採用。一九四八的廣州,小面額的鈔票稱「濕柴」,一小箱才換得一碗飯,市場還流通著。早些時中日之戰,在廣西,一張鈔票可以撕開為二,半張作半價。這些例子說:沒有貨幣,市場的交易費用非常高。
說過了,專業產出然後在市場交換,獲利甚巨,因而容許很大的交易費用存在,就是政府胡作非為的鈔票也有用場。也說過,只要制度能減少一點交易費用,經濟就會有急速的增長。是一九八一年說的,準確地推斷了中國後來的經濟演進。這是經濟學。
人類追求一種穩定的貨幣制度,有數千年的歷史了。無可置疑,歷史上最可取的貨幣制度是金本位或銀本位——用紙鈔也指明可以換取的金或銀的重量的制度。歐洲從羅馬帝國到世界大戰之前的所有成功經濟例子,不是金本位就是銀本位;中國經濟成功的清三代,皆用銀本位制。困難是這種本位制,在經濟發展得快或遇上戰爭,金與銀的供應量不夠彈性,而更頭痛是遇上金或銀大量外流的情況。一百五十年前神州大地因為鴉片進口使銀兩外流太多,引起了人死三千萬的太平天國之亂。
二戰後,一九四四年,四十四個國家要統一國際匯率,於美國一個名為布列頓森林的城市達成協議,共識是每盎士黃金三十五美元,參與之邦皆以此金價釐定幣值,但國與國之間的黃金結賬只能由國家央行處理。後來美國出口的黃金過多,反對,該協議於一九七一年瓦解。
十九世紀末期,一位英國爵士提出了鈔票局(currency board)制度,為殖民地而設。記不起香港何時用上,一九七二取締,一九八三再用,稱聯繫匯率制。七二之前港元與英鎊聯繫,八三起聯繫美元。這是以英鎊或美元作為香港鈔票的本位保值,不保支票,而原則上幣量供應要被動,不能用幣量變動來調控經濟。七二之前差不多不用人手操作,但八三之後若干年,任老弟作了我沒有跟進的修改,使今天香港的金管局變為龐然巨物。可幸他沒有手癢地以貨幣調控經濟。
如上可見,貨幣制度的要求主要是穩定幣值,愈穩定對市場的交易費用節省愈多。絕對不是為調控經濟而選擇貨幣制度的。然而,自布列頓森林協議起,幣值不容易穩定,而該協議瓦解後,多國走上fiat money之路,穩定幣值更困難。經濟大波動出現,貨幣政策迫著要用作調控經濟了。
八十年代中期,佛利民和我研討中國應該採用的貨幣制度。大家同意中國太大,不能倣傚鈔票局。Fiat money與浮動匯率看來是唯一的選擇了。當時大家沒有想到,朱鎔基後來推出的、以一個可以直接成交的指數為錨,不僅行得通,而且對經濟的穩定發展有奇效。
結論明顯。以貨幣供應或利率變動來調控經濟,主要起於貨幣制度的本身出現了問題,把經濟弄歪了。上佳的貨幣制度,是不需要用貨幣政策來調控經濟的。朱老發明的庶幾近矣!只有一個大問題:掛錯了鉤,不讓美元兌人民幣自由貶值。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