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February 17, 2006

幣量理論知易行難

說過多次,貨幣不可以沒有錨,而下錨之法就是貨幣制度。解釋幣量變動的效應是幣量理論。基礎上,理論不湛深,但變化複雜,而理論與實踐之間可以有非常頭痛的大差距——行之不易也。

說貨幣下了一個固定的錨不是說匯率不浮動——只是與錨固定不變——更不是說有外匯管制。這些我解釋過了。可惜有些讀者老是不明白,以為主張有一個固定的錨是主張固定匯率,甚或贊同外匯管制。

在昔日的金本位或銀本位制度下,錨是固定的,如果所有國家都採用同樣的本位,國與國之間的匯率當然不變,但外匯管制卻談不上。不同國家採用不同本位,或一些用本位一些不用,匯率會浮動。香港今天採用的聯繫匯率,也是本位制:港鈔以美元為本位,歷來被稱為「鈔票局」制度——港鈔與美元的匯率掛鉤,其它皆浮動。

這裡要談的是美國(與歐洲)目前採用的制度。脫離了本位制,美國的貨幣有錨,但不固定:通脹率、失業率、產出率等是美國貨幣要維護之錨,有關的變量太多,難以固定,但不能說這些錨不存在。

數十年來,以佛利民為首的貨幣大爭議,是關於在沒有本位的fiat money制度下,怎樣才可以把物價與經濟增長穩定下來。基本上,佛老從費沙演變出來的幣量理論沒有錯,而他對幣量歷史研究的深入前無古人。他提出,因為貨幣的轉動速度有穩定性,通脹永遠是幣量過多的結果。於是建議:幣量的增長率要在國民收入增長率加百分之二至五之間。佛老認為通脹率百分之二至五有利。這裡我要補充。在有嚴重的最低工資管制下,不高的通脹有助,但中國是另一回事(中國在九十年代後期起有好幾年嚴重的通縮,但失業率不升)。

調控幣量是佛老的黃金定律。理論對,但實踐難。首先是貨幣要怎樣算才對(香港的中學生也知道有M1、M2、M3之分)。其次是幣量的變動往往要久達十多個月才見到效應。跟著是電訊的發達與國際需求美元的影響。七十年代後期我指出,電訊的發達把匯款時間從數天減至數秒,對貨幣的轉動與國際化會有重要的影響,但找不到幾個注意的人。

佛利民歷來反對以調整利率的方法來調控通脹及經濟不景。他主張控制幣量的穩定緩增,讓市場決定利率。然而,遠在六十年代初期,幣量怎樣算與調控得準確的困難,不少人知道。一九六五年,我的一位師兄A. Meltzer回到母校UCLA作研究報告,說只要調控遠為容易處理的銀根(monetary base),幣量會適當地自動調整。那是一篇重要文章,後來成為歐美貨幣政策的一個中流砥柱。

三十年後——一九九五——這位師兄訪港,跟我到雅谷進午餐,談起幣量理論,他有困擾,說美元的幣量上升年率近百分之二十,但毫無通脹加速的跡象。他的解釋是當時美元強勁。其後我想,這就是了,一九九一波斯灣之戰後,多國重視以美元作儲備;同時,不少外人喜歡持美元保值,而到中國投資的通常以美元交收。這樣,美元幣量急升是不一定會導致通脹的。大約兩年前,佛利民對自己堅持了數十年的貨幣政策公開地表示有懷疑。

格林斯潘十五年前起就採取以調整利率的方法來調控通脹或不景。他懂得掌握很多方面的數據,也深明銀根之道。調控得相當精確,但不幸的是,利率的輪上輪落使經濟整體付出大代價。

貨幣沒有固定的錨,適當地調控幣量不易,不是可取的貨幣制度。這幾年我這樣想,蒙代爾早就這樣想,但我反對中國走歐元(亞元)的路。下期再談。


《人民幣貨幣制度》系列之一:從格老政績看美國的貨幣制度
《人民幣貨幣制度》系列之三:不要選增加央行權力的貨幣制度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