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找題材是重要訓練
最近與一些國內朋友談及那裡攻讀經濟學博士的情況,他們說博士論文的題目(或選什麼題材下筆)一般是由導師建議的。這可能是導師對某些題材有興趣,又或是其他原因,但我認為由導師建議題目是大錯。研究生自選論文題材是非常重要的學習過程,缺少了這自選的經歷,不容易自立成家。
以我所知,有些香港的經濟學導師也給研究生建議論文題目的,不普遍,可能是因為研究生左問右問,導師被問得頭痛,怕麻煩,就提出建議。導師建議論文題目在美國很少見,充其量是指導研究生應向哪方面考慮。
不是我有意貶低美國今天的經濟學博士論文,但大家同意今天的沒有三四十年前那樣苛求。當年(我的年代)苛求,但也有不善之處。那就是博士論文長篇大論,動不動四五百頁,廢物甚多。我的博士論文隔行打字只有二百多頁,是加大經濟系歷來最短的了。今天,百多頁的博士論文很普遍。
說當年苛求,要夠長只是一個誤解。主要是教授堅持博士論文一定要算得上是一項貢獻。這貢獻準則今天還在,只是衡量遠為馬虎了。要是今天我再寫博士論文,選題材可以信手拈來,一天可以想出好幾個。但當年這題材選擇很困難,選了三年,轉了四次題目,而每次花了幾個月工夫才放棄。那是我求學過程中最痛苦的日子,有兩年多為選論文題材掙扎。於今回顧,那是我學得最多的時期,是從一個靠修科考試充實的學生晉升成為一個經濟學家的過程。
是老師們把我趕到思想的荒山野嶺而自生自滅的訓練。去問老師艾智仁論文要選什麼題材,他說:「是你自己的論文呀,不是我的,為什麼要問我?」去問老師赫舒拉發,他說:「我不能告訴你怎樣的論文我們可以接受,但可以告訴你怎樣的論文我們不能接受。如果你的論文說這是因為需求,那是因為供應,我們就不能接受了。」我當時想,不談需求、供應,還有經濟學嗎?後來想通了,赫師所指的是要有需求與供應的內容。結果我的論文完全沒有提及需求與供應這二詞。
作研究生選論文題材真的是困難得奇怪,難、難、難。是第一次學選,而這選擇說明是要有貢獻內容的。什麼才算是貢獻呀?老師不說。什麼才算是有內容呀?老師也不說。參閱了幾本前賢大師的博士論文名著,然後自己好像是被放逐到荒島上去想,叫天不應,叫地不聞,十分可憐,有時差不多想哭出來。
其實那荒島是大圖書館,每天開二十四小時,每年開三百六十五天。那麼多的書,那麼多的資料數據,要從哪裡找靈感呢?就睡在圖書館吧。
我自己的兒子快到三十一歲了,還是研究生。他的博士論文題材也是轉來轉去,轉了兩年。大約一年前他定下來了。幾天前通電話,關於他的求學進境我只問一句:「你感到有論文在手吧?」他答:「感到了。」思想上兒子開始自立成家。老懷大慰,於是跟他談高爾夫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