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December 26, 2002

從世貿協議的闡釋說真實世界經濟學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協議的前前後後,國內及國外舉行過不計其數的研討會議,試行推斷或解釋中國「入世」之後的發展會怎樣。我沒有參加過這些會議,但從朋友聽到的或從刊物讀到的,很不以為然。可能我聽到的或讀到的有偏差,又或者誤解了他人的高見,但老是覺得那些研討的專家君子是把問題看得太簡單了。



這樣說,是因為他們只看協議條文的本身,試行揣測協議雙方會不會履行協議,然後以傳統的經濟分析推斷其效果。我的看法不一樣。我要先假設協議條文是會履行的——要不然,什麼也不用談了。但我認為履行條文的效果,可不是以幾條傳統的曲線移來移去就可以得到答案的。



要推斷效果,我們必須知道有關行業的結構是怎樣的。這是說,知道協議條文但不知道有關行業的結構,世貿協議的效果怎樣也推不出來。這是失之毫釐,謬之千里的觀點了。我要以兩個行業來示範闡釋世貿協議的困難:出版行業與金融行業。這示範解釋了多年來高斯和我的堅持:除非你是愛因斯坦,要解釋世事我們要首先知道世事是怎樣的。



先談出版行業吧。眾所周知,國內的出版行業是由政府壟斷的,私人或外資不能獲得出版牌照:以維護國家安定為由,私人或外資要參與競爭,蚍蜉撼樹談何易?細看這行業的結構,說沒有競爭是不對的。國內的出版社不少,都是國營的;每家出版社有書號(不同書本的數量)的限制,而要出版雜誌或報章有其它約束,要另外申請和批准。市場非常大——大得驚人——辦得比較好的賺錢不難,但大部分的書籍或刊物非常馬虎,收入不足以餬口的不少。然而,我們只要看有錢賺的刊物的質量,就知道在國內辦出版的生存機會遠比香港或台灣容易了。



事實上,國內成功的報章的廣告收費,高出香港的大約五倍。這可見政府約束牌照數量,而又只限國營是有一定的效果。政府的壟斷是壟斷整個出版行業,不是這行業之內的國營出版機構互相競爭。但因為國營的產出質量平平,如果容許私營的自由殺進,整個出版行業就會天翻地覆了。今天要在國內私營出版書籍,有一個辦法。那就是買書號,每個書號大約一萬五千元。這是在一家有國營牌照出版社的旗下私人自負盈虧地出書,通常是以一個「工作室」的名義處理的。但這種買書號的安排的保障不大,其合法性有疑問,而更頭痛的是寄人籬下,上頭要瞞騙或合作不善就不容易解決,簽訂的合約不一定代表什麼。



關於出版社之下的工作室這個發明,可能是出版社的成員為圖私利而想出來的——有社內成員以工作室私營的現象。現在轉談書籍的發行(批發給零售商)。目前國內書籍發行有兩個正規的渠道。其一是出版社發行自己出版的書;其二是交給新華書店,由這書店「專利」發行。還有一個渠道不是正規的。這是一些私營的發行商,經過某些關係與偷天換日的安排,有錢賺,但不能公開競爭。這解釋了為什麼國內的勞力工資那麼相宜,書籍市場那麼大,出版商交出去的書價分成,卻往往比香港的低十個百分點。



香港的出版社大多數是把書籍交給專業發行商處理的。發行商賺取書價的百分之十,負責向零售書店收錢,按時結賬。出版商交書出去,收錢有保障,零售書店有爛賬發行商負責。這是出版、發行、零售皆私營的發展情況。



回頭說世貿協議,其中有關國內出版行業的只有一項重要條文。那就是從二○○三年起,容許外資獲取私營的書籍發行牌照。這牌照的數量有沒有規限沒有說,可不可以凡書皆發也沒有明言。我們要問:如果發行牌照沒有規限,任何政府批准的書皆可發,國內的整個出版行業會怎樣了?作個比喻,有一間龐大的建築物,是以多枝木柱建成的。你讓我把頗為重要的一枝木柱拿開,整所建築物會不會倒塌下來呢?答案不容易。



國家壟斷的出版行業不會倒塌而讓私營當道嗎?很難說。讀者想想吧。如果私營書籍發行像香港的那樣,新華書店的發行專利一去不返,要生存,新華的發行要跟市場走;如果不能跟進,沒有私營的效率,那麼新華的發行就會遭淘汰。



我要私人出書,買了書號,付錢印製好了,交給私營發行商,有合約保障,收到錢,國營的出版社怎麼辦?但買書號是否違法呢?私人作家與私營發行商訂下來的合約,國內的法庭怎樣看?牽一髮可以動全身。可以,但因為種種因素,不一定。



類同的情況是世貿協議對中國政府壟斷的金融行業的影響。這問題我在《信報》分析過,這裡只好簡述。世貿協議完全沒有提及關於金融的關鍵:解除外匯管制。其它有關金融行業的條文極少。值得注意的只有一條:兩年之後容許外資銀行在國內與企業做人民幣生意;五年之後可與中國老百姓做人民幣生意。我們不容易知道這「可做」究竟是多大的寬容。



重要的問題是:如果外資銀行真的可以自由地在國內做人民幣生意,像外資銀行在香港做港幣生意那樣自由,外匯及其它金融管制還可不可以守得住呢?我的分析結果是守不住。(《信報》之作可見於最近出版的《離群之馬》。)又是同樣的比喻。國家壟斷的金融行業猶如一間龐大的以多支木柱築成的建築物,世貿協議的外資銀行條文是把一支重要的木柱拿開。還是老問題:整座建築物會不會因而倒塌下來?



這篇文章的主旨,是指出要研究任何政策或協議對經濟的影響,單看政策或協議的條文是不足夠的。那是太容易了。困難所在,是我們必須知道真實世界的情況或有關的局限條件。要做到這一點,其調查起碼要一年半載的苦功。原則上經濟分析的推斷可以很準確,困難是不容易知道真實世界的局限。至於那些只看協議條文而把幾條曲線在黑板上移來移去的傳統分析,不外是本科生的功課習作罷了。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