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縮與跌價不同
有些經濟學的觀念不容易對外行人說清楚。不是不可能,而是要解釋的話太多,而問題不是那樣重要,經濟學者就懶得說了。
五年前我說香港將會有長時期的通縮。其實自己心知肚明,那不是通縮,而是物價向下調整。二者在觀察上沒有分別,政府的統計數字看不出有什麼不同。是的,如果我說:「香港不會有通縮,但物價會下跌。」讀者會怎樣想呢?他們可能在我背後竊竊私語:「這個大教授發了神經!」
十多年前,香港的通脹率每年高達百分之十,而美國的只是百分之三。我說香港有的不是通貨膨脹,而是物價上升。報章登了出來。跟著在某宴會中與陳方安生共舞,她說:「聽說一位經濟學教授說我們有的是物價上升,不是通脹,經濟學不學算了。」那時她是管經濟的,應該知道那位發神經的教授就是我。我沒有回應,因為不好意思叫她來上我幾課,更何況舞曲悠悠,還是跳舞為上。
今天香港的經濟情況嚴峻,通縮的誤解變得嚴重了。這是因為香港政府認為經濟的主要困難起於通縮,只要能把通縮剷除,香港有救。據說救樓市的九招,就是要協助剷除通縮,而又據說這套理論是香港的一些後起經濟學者想出來的,把我嚇了一跳。
Inflation中譯「通貨膨脹」譯得非常好,因為通貨的「貨」字是指貨幣而不是指貨物。通脹與通縮永遠是貨幣量的供應問題。香港自一九八三年十一月起施行聯繫匯率,與美元聯繫。在這「鈔票局」(currency board)的制度下,港幣量的供應香港沒有多大的自主權,美國的聯邦儲備銀行間接地是香港的中央銀行。利息率要跟美國的走,而通脹或通縮大致上也會跟美國的走。只是當市場不相信聯繫匯率可以守得住,香港與美國的利息率才可以有大幅的分離。這是因為如果有大幅的利率分離,而匯率可以穩守的話,在利息市場圖利易如反掌,百發百中。通脹或通縮率的大幅分離也可在市場圖利,雖然比較複雜。
要使香港從「通縮」轉為通脹,易如反掌:拆除聯繫匯率,大幅增加港幣供應,三個月之內就通脹明顯了。但我說過了,聯繫匯率目前不能拆,而在港元幣值相當嚴重地偏高的情況下,香港的物價向下調整是必然的事。雖然為了沒有學過經濟的讀者下筆我屢次稱之為「通縮」,但其實不是通縮,而是物價向下調整。
只要聯繫匯率存在,香港幣值遠為偏高,香港的物價、樓價與工資向下調整無可避免。這調整為時甚久,苦不堪言,要調整至在七點八的匯率下,香港幣值在國際上(尤其是與亞洲一帶相比)不偏高為止。
以減少或控制物品或房屋供應的辦法來阻止「通縮」或促成「通脹」,是試行提升物價,不是貨幣增加引起的現象,非通脹也。在聯繫匯率不變的今天,政府要讓物價下跌,調整得越快越有利。長痛不如短痛。
困難是香港有那麼多樓主是負資產,而政府賣地是間接地收了他們的樓價,給公務員加了薪酬。再讓樓價下跌,其含意著的倫理或道德上的問題,是我所學之外的問題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