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anuary 23, 2003

富而後工——藝術發展的規律

作者按:本文是二○○二年十二月十日晚在上海同濟大學講話的大略,修改甚多。該大學以藝術知名,一位在那裡畢業的同學建議我講藝術,我就不客氣地班門弄斧了。一九九四年我曾以同一題目為文,也是以歐陽修起筆。今天重談,大有長進。



各位同學:

宋代歐陽修寫《梅聖俞詩集序》,提出了後來膾炙人口的「窮而後工」的哲理。歐陽前輩的意思是一個貧窮的人,遇到很多傷感的事,悲天憫人,寫出來的詩就富於感情了。他認為詩人窮,不是因為寫詩可以窮人,而是窮而後工。後來有人說歐陽修所說的不是「貧窮」的窮,而是窮盡心力的「窮」。這是不對的。歐陽前輩的原文是說貧窮的窮,清楚得不得了。

作本科生時我喜歡選修歐西藝術史,成績好,作過一段時期的藝術史助教。其後選修歐西的經濟史,比對之下,發覺藝術的發達與經濟的發達歷來是並駕齊驅的,一齊上,一齊落。這是富而後工,是藝術發展的規律,從不出錯。幾年前,我與一位國際大畫商論及藝術發展與經濟發展的關係,他知得比我多,絕對同意二者的發展是齊上齊落,富而後工也。

中國的詩人多愁善感,哀傷的詩比較容易寫,「為賦新詞強說愁」,使人有窮詩人的感受。但喜歡哭呀哭的杜甫,是個官,生活其實很不錯。李白「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杜牧「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柳永「圖將好景,歸去鳳池誇」。這些都是生活寫意才可以寫得出來的句子。

文藝作品在中國有市場時,上海的張愛玲是個天才。當時她久不久交一短篇出去,可以天天在大酒店喝下午茶,逛街買新衣。之後文藝市場不再,到香港、台灣、美國等地艱苦謀生,天才變得凋零、憔悴。這些年國內的文藝市場復甦,出現了王安憶等人物。

歐洲的音樂藝術發展也是富而後工。莫扎特的父親發現兒子的曠世天才,日夕教導,帶著兒女到處表演賺錢。長大後莫扎特寫曲的收入很可觀。幾年前一位美國經濟學者計算過,莫氏如意時寫曲的每年收入,大約是今天的二十五萬美元。後來貝多芬的父親強迫兒子學音樂,是希望可以成為另一個莫扎特,到處表演賺錢。小時候不是莫扎特,但長大後貝多芬的音樂收入好,算是富有。

論繪畫藝術,歐洲的富而後工的發展更為明顯了。意大利的文藝復興,法國的洛可可藝術,荷蘭的巴洛克畫派,都是經濟蓬勃帶出來的。倫勃朗很有錢。到了十九世紀中葉,光芒不可方物的法國印象派由一群天才青年搞起來,其中除了雷諾阿,全部都是富家子。後來梵高貧困是因為作品賣不出去。與梵高大吵大鬧的高庚很市儈,不少人懷疑此君以匿名寫畫評,大讚自己的畫。

中國的經驗雷同。我們的藝術有三個黃金時代:唐、宋、十七世紀。這些都是比較富裕的時代。一個有趣的問題來了。唐太宗與宋徽宗都很有藝術天分,而十七世紀是明末與清康熙。為什麼「乾隆盛世」的十八世紀,有熱愛藝術的乾隆皇帝,我們的藝術反而開始走下坡呢?

答案也是中外雷同。歷史上,君王或貴族對藝術作品的需求影響很大。中國十八世紀的乾隆皇帝與法國十七世紀的路易十四極為相似。二者都魄力雄強,懂得搞經濟,熱愛藝術,但可惜藝術品味奇差。路易十四鼓勵了華麗而沒有深度的洛可可藝術;乾隆皇帝也如是——在他統治下的瓷藝,精益求精,華麗之極,是洛可可,缺少了藝術深度。

我自己寫書法就有如下的意向。有人出錢買,不是應酬作品,寫得格外用心。但顧客的喜好不能置之不理。藝術歷史的發展,是顧客的品味有決定性。以君王為中心的時代,經濟情況好,貴族的品味多走君王的路。於是,君王的品味有決定性,品味好藝術發展得好,品味奇差就導致藝術走歪了路。

貧窮的下層階級沒有錢,買不起藝術作品,其影響近於零。商人買藝術,有影響,而大致上比君王的影響可取。這是因為商人比較多,藝術的品味較為普及。揚州八怪是乾隆年代的一撮奇葩異草,因為有商人光顧。

比商人顧客的影響更好的是畫商的影響了。畫商是藝術作品的中間人,懂藝術,收購然後推銷,對藝術家的思維與品味的影響很大。歐洲自十七世紀起就畫商行業盛行,以迄於今。我認為歐洲藝術從那時起開始超越中國,他們的畫商之功不可沒,而歐西對藝術作品的出處與鑒證比我們的遠為詳盡精確,更是畫商的功績了。

對藝術發展有最好影響的,你道是哪些人物?是收藏家執筆寫藝術評論的——有些是畫商、收藏家、評論家三者合於一身的。這種出錢又出筆的藝術癮君子在中國的藝術歷史上不多見,但十九世紀的歐洲相當時尚。法國的印象派出道時,一般的評論家都嘲笑,不以為然。但跟著而來的評論家不僅下筆,而且出錢收購,不到十年印象派就風生水起,有口皆碑。

中國的繪畫藝術在宋代遠勝歐洲,元代稍勝,明代僅勝。我個人的看法是十七世紀中葉雙方打個平手,之後我們就節節敗退了。是的,我認為繪畫藝術給西洋鬼子比下去,有二百多年了。這與雙方經濟發展的比對是大致雷同的。

今天,炎黃子孫開始有錢。飽暖思藝術,自古皆然。十多年來,中國的藝術家生活得很不錯,其人數的暴升不言而喻。中國的文化傳統是用毛筆的,於繪畫有王羲之傳下來的根底。是的,國畫不論,今天中國的油畫家,表表者在技術上已受到西方畫商的重視了。

問題是,藝術上,開放了二十年,我們的水平又怎樣呢?與國際頂級水平相比,我個人的看法還不是那麼好。我還想不出有哪一位國內的視覺藝術家可以肯定地名留國際藝術青史的。不是技術的困難;是思維的問題。

有兩個重要而不可或缺的因素。其一是國內還沒有搞藝術的聚在一起,為一項藝術哲理吵呀吵的。重要藝術的發展與科學一樣,要有一個思維範疇(paradigm)。不久前聽說在北京、上海及成都等地,似乎有藝術「範疇」發展的跡象,但不能肯定。其二是歷史上,重要的藝術家都一致地很有學問,而搞大學問,思想是要大放特放的。意大利的文藝復興是前車可鑒。米開蘭基羅與達芬奇的學問令我拜服。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