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rch 8, 2003

強烈的對比

朋友要我評論梁錦松的財政預算案,打開報章一讀,頭條是紅色大字標題:《全民叫苦》。略讀內文,在稿紙上寫下一個名目:《滿盤皆落索》。但跟著想,這與阿松有什麼相干?香港的經濟困境不是他發明的,而壓力團體、得益分子所在皆是,就算天才絕頂也不容易想出一個足以令人拍掌的預算。
無可奈何,這裡那裡減、減、減,這裡那裡加、加、加,要使所有的人分擔財政赤字,換來的是所有的人破口大罵。香港的財政預算不評算了。

報章再翻下去,大字標題是關於朱鎔基退休的,題云:《政績超水平,獲雷鳴掌聲》。不容易想像有那樣強烈的對比。我為朱總退休已寫好了文章,下期發表。不懂得擦鞋,但要跟朱總幽默一下。題云:《令人羨慕的困境——朱鎔基退休有感》。(這裡補充一下,朱總給我的感受,是他與學術有根深蒂固的情意結,而作為舉世大國的國務院總理,他專注的卻是經濟。這些可見朱總對政治沒有興趣。年多前港大覓校長,我力薦朱鎔基,附和者眾,但一律恐怕朱總置若罔聞。)

說到強烈對比,真的是奇哉怪也。國內與香港是同一國家,對比怎可以有那樣大的分別呢?雖說一國二制,但二制何在?二十年前,還未一國,是明顯的二制。十年前,二制不大明顯。九七以還,何來二制了?國內早已不吃大鍋飯,早已不要鐵飯碗。有不同的地方,但以制度而言,對比並不強烈,說是一國一制不會有多人不同意。

然而,國內與香港的強烈對比不勝枚舉。火星人到地球來,不會相信是同一國家。如下的對比強烈,但既然是一國,不可能永遠存在,問題只是時間而已。

(一)物價與工資相差甚遠,歷史上不可能找到一國之內有那樣大的價格差距。工資相差四倍(公務員與幹部的工資相差八倍);樓價相差四至六倍;食物、衣著之價相差一至兩倍,交通也如是。香港比較相宜的,是長途電話。

(二)經濟增長率是一與四之比。一國之內怎可以有這樣大的增長率分離的?

(三)人民幣有上升壓力,港幣有下降壓力。一國二幣,一壓上一壓落,豈不是奇哉怪也?

(四)國內的外匯儲備急升,視本土的財政赤字如無睹。香港的任老弟心驚膽戰,為恐財赤燒到他的儲備那邊去。

(五)國內的大學畢業生雄心勃勃,有些說希望兩年翻一翻,有些說希望三年翻兩翻。香港的畢業生呢?有長進的打算到國內去。

鄧小平昔日在國內搞經濟特區(今天特區不特),是政治性的改革戰略。先給小部分地區有較大的市場自由,然後以其效果作示範。鄧老推出一國二制,其原因似乎有二。一、安定港人對九七回歸的不安;二、要香港繼續繁榮,作為大示範。他曾經說:國內不妨有一百個香港。沒有到過香港,只憑想像,當日而言,雖不中亦不遠矣——這是鄧老的過人之處。

然而,鄧老當年怎樣也想不到,香港回歸後沒有一國二制,卻有一國二濟。要是鄧老死而復生,看到上文所說的強烈對比,不知會怎樣想?啼笑皆非是免不了的吧。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