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rch 22, 2003

隨筆以起筆為優

是一個奇怪的現象,不一定是我獨有。自己有一連四次如下的為文經驗,怪現象應該是對的。



是這樣的。以隨筆為文,開始時有點生硬,但過了三幾篇就寫得比較滿意,繼續寫下去,其水平慢慢下降。自己的感受如是,結集成書的銷量也如是。有四個連串的例子。



例一,一九八三年十一月在《信報》寫《論衡》,第一本結集是《賣桔者言》。這是我寫過的最暢銷的書:中、港、台三地加起來,再加盜版,可能超過五十萬冊,雖然大部分收不到版稅。《賣桔者言》之後的結集,《中國的前途》與《再論中國》,不是隨筆,是非常用心寫的,是例外,但跟著的《三岸情懷》與《存亡之秋》的水平下降,而銷量也下降了。



例二,停了一段時期(此「停」重要),一九九○年在《壹週刊》起專欄,第一本結集是《憑闌集》,自己滿意,銷量上升,但跟著而來的《隨意集》、《挑燈集》、《捲簾集》等,水平略遜,銷量也反映出來。



例三,停了一段較長的時期(這重要),復出,寫《南窗集》,第一本結集是《學術上的老人與海》,自己滿意,銷量又回升。跟著《狂生傲語》與《離群之馬》的銷量雖然不錯,但比不上《學術上的老人與海》。



例四,最近出版的《偉大的黃昏》是《南窗集》與《還斂集》的合併結集。這本新書的隨筆水平明顯上升,如無意外,銷量又會上升。這次沒有停過一段時期才復筆,但《還斂集》的短文是新的嘗試,興趣與好奇心俱增,帶起了文字較多的《南窗集》的水平。



自己的判斷不可能有市場銷量那樣客觀。如果《偉大的黃昏》的銷量沒有回升的跡象,我的隨筆以起筆為優的假說就被推翻了。



經濟學有一條大名鼎鼎的邊際產量下降定律,說的是如果其它生產要素不變而一種要素增加,邊際產量(這裡可指文章質量)會下降。我的增產導致質量下降,是因為一時間想不到好題材(目前一年要想出二百零八個題材,可真不易)。停一段時期復筆,是從頭再寫,可取的題材多了。這現象是遵守著邊際產量下降定律的含意的。



奇怪是在文章多產的高人中,我看不出他們有我的困境。林行止、董橋、楊懷康等人,文章質量平均,且歷久不衰。陶傑是不平均的,但三五篇有一篇精絕,也是歷久不衰。



我可能是例外。但為什麼我是例外呢?為文之道奇哉怪也。林行止天天寫,數十年如一日,永遠不乏題材!董橋文字好,題材略遜可靠文字過關。阿康閱讀刊物多,應該不愁沒有題材。陶傑打天才波,每有所悟,流水行雲。



只有我自己天可憐見,一下子想不出好題材,就縛手縛腳,受到邊際產量下降定律的左右。我認為這定律對我生效,主要是我不懂得——或操之過急而不能夠——調控下筆的時間節奏。每次停了一段時期從頭起筆,我忍不住立刻全力衝刺。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