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rch 13, 2003

農產品的供應有大彈性

經濟學者確實糊塗。歷久以來,經濟學課本都說農產品的需求彈性小,供應彈性也小。所謂彈性者,是指價格有所變動,需求量或供應量跟著變動的彈性。同樣幅度的價格變動,需求量或供應量的變動越大,其彈性就被視為越大了。相反,量變動越小,彈性越小。
炎黃子孫認為民以食為天;老外也有類似的想法。經濟學者於是認為,人不可以不食,以農產品整體而言,從需求那方面看,價的變動不會導致需求量的大變動。農產品的供應呢?土地就是那麼多,要增產談何容易,所以價格變動不會導致有大彈性的供應量轉變。

農產品的需求彈性我沒有作過考查,但其供應則不需要作什麼深入研究而可指出書本上所說的小彈性是胡說八道。中國十多年來的經驗是明顯不過的。

考慮如下的現象吧:

(一)國內今天十三億人口,比解放前上升了兩三倍,但今天國內市場的農產品供應,無論是量,是品種,還是相對價格,都顯示今天的供應遠勝於解放前的。

(二)這些年來國內的農民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比下降,而這下降速度越來越快,但農產品的相對價格並沒有上升的跡象。

(三)因為工商業的發展,不少農地改作工、商、住的用途,但農產品的供應有增無減。

(四)國內的國民平均收入上升,每個人對農產品的需求隨之而上,加上人口上升,農產品的總供應量是大幅度地上升了,但相對價格不見有上升的跡象。

上述的現象是不容易解釋的。農產品進口是有的,且越來越多。這解釋不夠,因為國內一般市場的農產品供應,大部分是本土出產的。這是說,農產品的進口不能推翻國內農產品有很大的供應彈性的假說。

人口增加了,人民收入上升了,農民的比例下降了,農地也減少了,農產品的相對價格沒有明顯的上升——這些顯示著農產品的供應彈性非常高,而這高彈性是不能以進口解釋,雖然進口有助。這是為什麼呢?

我對農業種植作過比較深入的研究,知道農地可以增加種植的密度,因而增加供應彈性。然而,這幾年到國內走,見不到農地有密植的現象,談不上密度增加。是的,種植上看不到有密植的增加。這可能是因為稻糧進口比較多。

餘下來只有一個解釋,那就是飼養行業(也是農業)增加得非常快。例如,這幾年大閘蟹的價格大幅下降,因為此蟹的飼養繁殖行業暴升。天然的大閘蟹據說在市場被淘汰了。河蝦、海蝦、塘魚、海魚等,其飼養繁殖很普遍。家禽與家畜的飼養也有密殖上升的發展。

一個小現象是有趣的。中國人一般喜歡吃雞多於吃鴨,而每斤算,雞之價歷來高於鴨之價。但今天國內是鴨價高於雞價。這顯然是因為先進飼養,雞的密殖度遠比鴨的為高。

有了飼養繁殖的大幅上升,某程度代替了種植產品,因而增加了農產品整體的供應彈性。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