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February 26, 2004

香港不能考慮銷售稅

政府財政有赤字,擴大稅收的範圍是老生常談,此談也,銷售稅是首當其衝的建議。一般市民不知道,香港的財政司(今天的財政司司長)考慮推行銷售稅起碼有十九年的歷史了。世界上不少地方有銷售稅。很不幸,舉世之大,恐怕只有香港這個地方是沒有條件考慮銷售稅的。有三個理由。

(一)幾年前我說過,如果香港推行銷售稅,到深圳購物的港人會急升。今天到深圳購物的已是人山人海,引進銷售稅是火上加油。另一方面,去年才推出的自由行對香港的經濟有助,銷售稅會增加自由而不行的傾向。同樣,明年迪士尼樂園開張,國內到香港購物的人數會急升,但銷售稅會削弱到香港購物的意圖。

(二)一九八五年,香港面對財政赤字,財政司彭勵治考慮銷售稅,找我商量。我問:「銷售稅是限於零售而不涉及批發吧。你怎樣分開二者呢?」彭老深知香港的市場情況,說:「問得好,今天我還不知道西環的米舖是零售還是批發的。看來香港好些店舖是二者兼做的。」我說:「在中環賣名牌手錶的,擺明是零售,但如果顧客購買,銷售員說可從批發商那裡批發一個給他,你怎樣算呢?」

(三)在與彭老研討銷售稅時,我指出香港的一個特別情況。那就是差不多市場的所有物品都是進口的。我於是建議,如果真的要抽銷售稅,一個複雜得令人頭痛的稅務安排,何不乾脆地抽進口稅?」彭老臉上變色,說:「那不成,那不成!進口稅會破壞自由港的形象,銷售稅不能考慮了。」

一九八八年,新上任的財政司翟克誠到港大辯護他的財政預算,提到他考慮引進銷售稅時,我再提香港的物品差不多全是進口的,銷售稅於是等於進口稅,但後者遠為簡單,遠為容易處理。翟司回應:「進口稅有損香港形象,不能考慮。」我說:「如果有人看得出在香港的特殊情況下,銷售稅等於進口稅,在媒體大做文章,怎麼辦?」他沒有回應。

上述三個反銷售稅的理由,應該有說服力吧。

香港今天面對的財政困難,不是經濟的問題——六十年代後期香港的經濟遠比今天差——而是壓力團體的問題。考慮如下數點吧。

(一)公務員要加薪,歷來採用的理由是薪酬要跟著通脹走。但香港近五、六年來不斷有通縮,為什麼公務員的薪酬不跟著通縮下調呢?另一方面,港英自八十年代中期起,大事推行最後的晚餐,公務員(尤其是高官)的薪酬加得厲害。今天適當的做法,是把公務員、議員等薪酬,物價調整後,調整至八十年代初期的水平。

(二)國內的公立醫院大都開始自負盈虧。為什麼香港的公立醫院不自負盈虧呢?先進的建築物與醫療設備政府已出了錢,是很大的補貼了。朋友說,今天香港的住院收費比深圳的低相當多。說得通嗎?

(三)年多前我打算為浙江某地實行學券制寫文章,殊不知還未下筆寫,就意識到學券可能遭淘汰,因為好些公立的中小學開始收私營學費。是的,國內的名牌中小學校紛紛向私營的路向走。為什麼香港不這樣做,或回復到六十年代的私立與公立的比例?不要忘記,當年香港的教育質量遠比今天好。

財政司司長最近說再過幾年香港政府的支出會下調至國民收入的百分之十七,七十年代的水平。司長不要忽略,福利制度也要回到七十年代的水平才會有昔日的經濟活力的。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