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February 16, 2004

《還不是修憲的時候》後記

上文是二○○四年一月十九日寫成的。一個月後的今天回顧,我決定一字不改,但補加這個後記。

我沒有嘗試過更廣闊的題材,或更有挑戰性的分析。中國改革的經驗歷史上沒有出現過,沒有前人之見可以參考。雖然我力求淺白,應該不容易讀。就算讀得明白,讀者會有質疑,因為最後的重點——中國目前的地區組織結構——我不大清楚,知得不多。這不足之處,使我翻來覆去也拿不準,中國現有的地區與地區之間的競爭活力,高出其它國家那麼多,是出自哪些關鍵的局限。那麼,長篇大論了九千多字,我的貢獻是在哪裡呢?

讓我以一個真實的故事作比喻吧。一八四八年美國加州出現了尋金熱,起因是一位仁兄在荒山野嶺找到了些小金塊,在酒吧無意間炫耀了一下,消息傳開,被人跟蹤,金礦的地點公開了,尋金者蜂擁而至。可見金的獲取要過三關。其一要肯定有金——見到金塊,其二要知道金礦的地點,其三是開採。

不要相信那些說中國今天的高速增長是泡沫經濟的言論。新建的世界級公路,過不多久就被重得差不多行不動的貨車壓壞了;所有貨運碼頭要排隊;世界名牌的工廠,在只不過十年前還是窮鄉僻壤的地方紛紛出現。走進這些工廠去,或打開貨車看,你見到的不是泡沫,而是製造品。從尋金的比喻看,這些就是金塊了,很多很多的。我們於是可以肯定,在中國目前的經濟體制中,有一個大金礦存在。問題是這金礦的位置是在哪裡呢?

我的貢獻,是提供了一張地圖,指明那金礦的位置,肯定的。那是地區的層層合約組織,但像金礦一樣,這組織的結構究竟是怎樣的一回事,分成的方程式要有怎樣的變化,哪點重要哪點不重要,我們還要開採,或深入地作調查。

層層組織的結構還間有小變,方程式還間有小改,但漸趨穩定了。十年前,這調查研究不會給我們得到可靠的結果,或起碼很困難。今天的情況大為不同了。經濟效果明顯,使我們可以推理而把這效果聯繫上組織結構與方程式,因而可以找出我們需要知道的關鍵。兩三年的探討應該得到可靠的結果。

在正文我說那層層組織是北京的發明,基本上沒有說錯,但衷心說實話,我不相信世界上有那樣偉大的天才,可以設計出一個地區與地區之間滿是競爭活力的層層組織,而又能把私有財產織進組織之內。這組織是被迫出來的。一個說不上有可見經傳的天然資源的龐大國家,人口冠天下,為了爭取生活好一點,不能不讓經濟壓力排山倒海而來,迫出了我們今天見到的經濟體制。被迫出來的發明,也是發明。

回顧歷史,我們知道中國的改革經過風風雨雨,時向前走,時而後退,有高有低,間左間右,轉瞬是整整四分一個世紀了。以歷史時間算,為時不久。近十年趨穩定,而經濟增長之勢穩定而強勁。大家都知道不足之處還多的是,還有不少需要改進,但今天是正面衡量中國的經濟體制的時候了。

不久前我說過,朱鎔基劃定下來的貨幣制度可以小修,但不可大動。現在我說,經過二十多年演變出來的地區層層合約組織也可以小修,但不可大動。既然不可大動,就要把這組織結構的主要骨幹寫進憲法去。

No comments: